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我印象深刻的一位信佛之人,是儿子小学时的羽毛球教练。C教练跟我年龄差不多,银行后勤职员,身材瘦小精干,板寸头发眼神犀利,动作灵活敏捷,曾获全省某银行系统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
见第一面就知道他信佛,是因为标志太鲜明,不止是手腕上戴着的念珠。他的包是常见寺庙和尚背的那种棕黄色褡裢包,穿的那种和尚口的布鞋。给他打电话报名听到的是敲木鱼加念诵经的铃声。当时的我对佛法仅仅是停留在信佛人求神拜佛,出家人看破红尘,这些世俗低级的认识上,对C教练的感觉就是既怪异又好笑。
常接送儿子打球,彼此就熟络起来。慢慢知道他信佛之路的不寻常。没信佛之前的他爱喝酒,脾气燥,在家和单位都不安宁,跟老婆吵,和领导闹,也常常不着家。突然一日,好像中了魔,不由自主磕头跪拜不停。还有一次,半夜三更从家一步一磕头,凌晨磕到了白马寺......他说是被佛主召唤,于是就死心塌地信了佛。从此以后,心平静了,脾气改了,家人和同事都说他变化了。后来,又偶然听到C教练妻子的同事说,他在信佛前后确实是完全变了个人。当时,我半信半疑,觉得神奇又不可思议。
现在看来,就是说C教练的佛性和慧根被点拔开悟,心性和习性突然发生变化,走上正道了。也就是佛法里讲的因果缘分,或者说是因缘具足了吧。
再后来,知道他把学生跟他打球交得学费,都供养了寺庙,或是捐助给县里贫困农村的孩子了,他还号召我们家长一起捐助。我虽对佛和信佛无知,但作为一名遵纪守法有良知道德的好公民,有一颗向善的爱心,也经常积极参加单位社会组织的各种公益和慈善捐助活动,所以大赞他的爱心和善举,同时也对他生出了带有几分敬意的刮目相看。
现在我知道了,佛教的核心价值,就是利他,利益众生,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要通过布施为自己现世和来世积累福报和资粮。
近年来,在微信朋友圈不止一次看到,有的朋友认真研读《金刚经》,有的朋友热衷抄《心经》、还有同学专门去五台山、北京的寺庙禅修等,我一方面惊讶佩服于她们的涉猎广泛和博学多才,哀叹自己怎么就看不懂不理解那些经文呢?另一方面也怀疑,抄经打坐真得能够修身养性吗?
读了读书会推荐的佛学书,我欣喜于老师又给我打开了新认知的一扇窗,也充满好奇并愿意探究。但更多是对佛学的敬畏和自己知识浅薄的惭愧。
我和很多人一样,真的是连佛学里最常见的一些词语的基本字面意思都不理解,更别提佛法概念等蕴含的深意了。
“佛”的意思是“觉悟者”,是成就真理的人。藏语中“佛”被翻译成“桑吉”,桑是“摧毁了”所有蒙蔽智慧的负面障碍;“结”是“培养了”所有属于心灵和人性的正面特质。
“菩萨”意思是勇敢的心。就是让人要敢于放下自己去利他。
什么是“慈悲心”?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悲心是愿众生远离痛苦。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佛果的心。
我了解这些概念后很开心,就如儿子刚升入初三开了一门新科目《化学》时的激动,因为他终于知晓了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什么是元素、原子、分子?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这些化学的最基本最基础的概念。
儿子当时给我分享他这些新知时,我因他对化学的喜欢和好奇而高兴,佛学用语表述就是“随喜”。当然,一般人随喜亲人爱人朋友和喜欢的人,是比较容易的。能够随喜不相干的人、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那真是太难得了,是境界和格局,因为人们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嫉妒心。
佛学中讲,一切痛苦来自“我执”,执著于自我,也是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这点,我是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的,让人烦恼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想法。因为主观臆断和自以为是,总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人和事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呈现;总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骄傲自大或是傲慢,认为自己不应该被外界这样和那样对待。
佛学又讲“对自我执著是无知”,突然想到杨绛先生那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知识的局限,思维就会局限,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执大的人,心量特别小,一点委屈也忍受不了,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所以想要减少烦恼痛苦,就是要慢慢弱化和断除我执。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做人做事,私心少一点,快乐就多了。
索达吉堪布在《你在忙什么》书中讲:获取快乐的方法,就是要实行利他,最好拥有一颗菩提心。长养菩提心,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他还讲,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本性是平等的,众生的感受也是平等的,包括动物在内,都喜欢快乐、不愿痛苦,所以要以慈悲心对待每一个生命。众生皆具佛性也是因此而来。
堪布也开示,幸福不是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它是知足平和的心态,是一种不需要太多物质的感觉。
一切快乐,源自内心。
幸福的根本,在于你减轻了多少欲望。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突然觉得,佛学中的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