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有多少司祭的生命留在了日本,有多少教塔倒在了这块黑色的土地上,但是,神为什么沉默?穷苦的村民日夜祷告,甚至悲惨殉教,但是,神为什么沉默?面对这些信仰你的人,你为什么沉默?……雨,未曾有过片刻的间歇,不断的落在海上。海杀死他们之后,也一味地沉默不语。
作品封面一、了解作者
《沉默》是远藤周作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9年,这本书中渗透着关于生命,人生,社会,文化,历史的浓厚思考和追问。远藤周作11岁时受洗,他以独特的基督徒观点对东西方关系作之探讨。1996年病逝于东京,临终前特别嘱咐亲人,死后将《沉默》与《深河》两本书放入灵柩相伴,享年73岁。
二、创作背景
远藤周作的创作意图是由长崎的一张用来踩踏的圣像引发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于弱者和强者的思索就深深根植于远藤周作的脑海之中。此后,远藤周为收集江户时代天主教的资料再次造访长崎。在日本最初的基督教殉教者二十六圣人殉教的发生地,进行了一系列思索。比较于英勇殉教的殉教者,远藤周作更被因自身的软弱而背教的弱者所吸引,从而发出了对于强者和弱者这个问题的一连串思考:殉教的强者们在殉教当下是否有受到英雄主义的影响?因不能战胜自身软弱而没有能够殉教的背教者自身是否也忍受着痛苦?正是由于对殉教者英雄主义的怀疑和对被世人唾弃的弱者的不忍抛弃,远藤周作开始了《沉默》的创作。
三、故事简介
十七世纪 德川幕府禁教时代。 两个葡萄牙的天主教徒神甫为了寻找留在日本的费雷拉神甫弃教的原因,远渡重洋,偷渡进入日本。其间他们经历躲藏,监禁,严刑,目睹当地的农民生活在及其贫穷和悲苦的状况中,依然保持坚定的信仰。这些农民们在不断的逮捕中殉教,他们被绑在海中的木桩上,海浪不断的冲击他们,日日夜夜,直至筋疲力尽而死。他们不断祈祷,渴望神会伸手帮助他们,救他们离开暗无天日的大牢,神却始终沉默。
天沉默,不断的落下瓢泼大雨;海沉默,无情的带走一个个殉教者的生命。他们的殉教毫不壮烈,甚至很卑微。神甫不断的问,神为什么沉默?甚至他也想过,到底有没有神?如果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神,他们所坚持的这一切就是巨大的荒谬。祷告是荒谬,反抗是荒谬,就连殉教,也只是个无知的玩笑。可这样的念头很快就被打断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
最后那句“基督会弃教的!为了爱,即使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打动了他,他选择了弃教。
四、深入探讨
读一本书,我们要去思考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它的主题,以及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对于《沉默》这本书,三个主题深深的吸引着我,也引导着我:探索神的沉默、弱者的复权、反抗历史的沉默。
(一)探索神的沉默
“他无法理解的是,中庭的寂静和蝉声、苍蝇声。尽管死了一个人,外界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继续着先前的运转。没有这样的傻事,这就是所谓的殉教吗?为什么,你还沉默着?现在,你应该知道那个独眼的百姓是为了你——死了。可是,为什么一切还这么静呢?”
这是来自洛特里哥的追问,这些问题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它卷入一个无底洞,那里没有一丝光亮,黑暗,只有无尽的黑暗……
神为什么沉默?这个问题,对于不信仰天主教的我们来说,答案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但是面对一个问题,要多方面的去思考,多角度的去探索。因此,我认为:唯有沉默,他才是神。
唯有自隐,才能在人群中分辨出真正需要他的人。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从前有一个富商,他想娶一个真正爱他的人,于是他装扮成普通的老百姓生活,过了不久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并告诉妻子真相,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简单的道理,神希望你信仰他,并不是因为他能给你什么,而是你知道他是谁,并且敬畏他。
神不是不能,而是没有用。如果他不沉默,当他的神迹遍布四周的时候,人们会像他当初祈祷时所说的“满足”吗?不,人们不会满足,只会更加贪婪。神迹那么大,人们的信仰却比任何时候都缥缈。到那时,人们的信仰只会建立在虚浮之上,总有一天会被大风刮到。唯有将信念扎根在真理之上,才能茁壮成长。渴慕真理的人,终会辨认。保罗·科埃略曾经说过:“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只有你去努力,去探索,才会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其实神并不是在一直沉默,在洛特里哥快要放弃的时候,绝望的时候,神就是那一抹光,给洛特里哥希望,即便这希望微乎其微。神一直陪在他身边,给他活下去的信心。让他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永远保持着“我绝不弃教”的信念。
(二)弱者的复权
这本书有两条极为重要的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司祭寻找费雷拉神甫弃教的原因的历程;暗线:洛特里哥与吉次郎相互砥砺的过程。吉次郎也是一名天主教徒。有人会问:“他是弱者吗?”我想“弱者”这个词无疑是对他最好的形容了吧。
“我天生就是弱者,上帝却要我模仿强者,那是毫无道理的!”……“茂吉很坚强,就像我们种的长得硕壮的秧苗;可是软弱的秧苗再怎么施肥都长不好,不会结穗。神甫!我天生就是个懦弱的人,就跟这秧苗一样呀……”
正如吉次郎所说,人天生就有两种,即强者和弱者、圣人和凡人、英雄和懦夫,吉次郎就是弱者。他的背叛证明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宗教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难以让一个自私懦弱的人变得坚强勇敢。
又仔细想一想,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强者与弱者。谁又能断言弱者一定不比强者痛苦呢?
(三)反抗历史的沉默
黑格尔说过:“历史就是一堆灰烬,但深处仍有余温。”
“他们殉教了!可是这是什么样的殉教呢?长久以来,我做过太多如《圣人传》上所记的殉教——例如他们的灵魂归天时,天空充满了光辉,天使吹奏喇叭 ,轰轰烈烈——的梦。可是,现在我向您报告的日本信徒的殉教并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如此悲惨,如此痛苦。”
历史的沉默:从来历史都只记载殉教者的事迹,却没有弃教者的故事。远在西方的教会没有受到任何迫害。教会都弃教者视而不见、历史对弃教者沉默,仿佛他们不曾存在过。
“要不是生长在这遭受迫害的时代,不知有多少信徒根本不必弃教或舍弃生命,就可以一直守着幸福的信仰呢。”……“如果不是出生在这受迫害的时代里,那个男子无疑是个开朗、诙谐的天主教徒,会以教徒的身份度过他的一生。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
因为两国(葡萄牙与日本)信奉的宗教不同,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很大的间隙,因此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残杀”。历史就是如此,它一直沉默,如果我们能互相去尊重彼此的文化信仰,结局也不会是那么残酷了。我们做不到去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但至少要学会“尊重”,只有你去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我们绝不能把自己当做标杆,对别人的思想进行侵略活动。真理是需要一点点学习和慢慢领悟的。
当新宗教来到异地时一定会经历文化冲突,日本尤其严重。费雷拉神父说日本人不可能理解“神”这个概念,日本人把经过美化、渲染的人称为神,把跟人同样存在的东西叫做神⋯⋯都显得天主教在日本“水土不服”。远藤周作想要借着《沉默》一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信仰应如何自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把信仰融入生活当中,这也是宣教所面对的难题之一。
宗教文化其实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也反映着一个时代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理念。在今天,它重新成为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体现。通过宗教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
五、我的感受
洛特里哥虽然弃教了,但始终是表面上的,内心仍然保持着对神明的敬畏,对宗教的信仰,最后他也明白了:
我即使背叛了他们,但绝不会叛主。我用与以往不同的形式爱着那个人。为了了解他的爱,到今日为止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的。在这个国家,我现在仍然是最后的天主教司祭。而,那个人并非沉默着。纵使那个人是沉默着,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诉说着那个人。
相信这个时候洛特里哥也已心中明白,那个久久让他想不明白的问题的答案了:“神爱犹大吗”?“当然,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爱。”
他不只是被教会驱逐,身为司祭的一切权利也可能已被剥夺,被神职人员视为可耻的污点。但,那又能怎样,又将如何?能够裁判他的只有他自己的心,只有主,而不是那教会里的人。
资料了解
(自最早天主教传入日本到16世纪后期,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不但老百姓中发展了大批信徒,就连不少大名也改宗天主教。天主教在日本发展的鼎盛时期,《沉默》中有句话最能形容:“那时候,我们认真讨论过,我们传教士在日本应该穿绢丝的修道服还是棉布的修道服。” )
(1587年7月23日,一度对天主教表示支持态度的丰臣秀吉忽然之间转变了态度,他将日本教区总负责人科艾略叫来,斥责天主教在传播中强迫他人改宗,捣毁佛教和神道寺院,还斥责葡萄牙人将日本人卖到海外为奴。科艾略作出解释,说传教士从未强迫他人改宗,也没有做过捣毁佛教和神道寺院的事情,对奴隶买卖也是反对的。但其实丰臣秀吉的这些斥责不过都是借口,主要原因是他的亲信施药院全宗表示的担忧,他提醒丰臣秀吉说,天主教日益强大,又有很多大名拥护,万一是葡萄牙进犯日本的阴谋,日后就麻烦了。于是丰臣秀吉第二天就下达了《伴天连追放令》(伴天连是葡萄牙语“神甫”的日语发音翻译),宣称日本乃神国,而天主教为邪教,命所有传教士在20天内离境。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传教士坚持在日本传教多年,但这道追访令开启了针对传教士以及信徒的一系列迫害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