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竟写完了三百篇文章(如果不算译稿和连载的篇数,再加上大约四十来篇没有发布的,也接近了)。回望过去,感觉有那么点欣慰。仿佛看到自己来时的路,以及每走一步留下的痕迹。有人说,所有去处,都有来路。正因为如此,便也知道了要去到哪里,心里颇为踏实。
为什么要选择写作呢? 其实,选择写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写作本来就是表达生活的最直接而简单的方式。
爱写就是爱读,写作是离不开读书的。读书的一大好处是启人心智,读的过程中,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自然地,就会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工作的时候,埋头干活,拼命想做出成绩好让老板看到。没有留下时间思考,所以爱思考、点子多、又愿意去实践的人做了老板。
对于个人而言,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和忙碌的双手,静下心来思考,想想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是前些天和老同学通话时她对我说的,而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明确地印证了这点。
所能想到的,是读些历史、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因为这些涵盖了生活的所有,自己经历的或者是别人经历的,前人或古人的总结。思想和经验有共通性,我们大可以拿来借鉴。
写作是劳作,可也是一种艺术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写的时候,往往会在眼前出现一些画面(读书也一样),然后就是文字的描述,展开心理活动或者想象。作家通常也是画家,艺术会产生通感。
在读书的时候,有时也会有画面,比如我最近读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常会有画面感。我想象作者小时候在故乡,在家里,看到的一年四季,看到放河灯,看到土地、果园、小镇,这些都是她脑海中的画面,是活的、生动的。有一天,她把这些画面用文字描写出来,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反刍,而是日后的某些生活经历,点燃了她文字描述的欲望。或者是一些启发,或许是想象,或许是和人的交流,也或许是一种怀念。于是文字又是冷静的,带着理性的思考。
所以,不管是有名的大作家,还是无名的小作者,写作的最初的本质是一样的。读者是籍于自己的经历(经验或阅历)和感悟去体会作者的文字,由此产生一些共鸣,升起一点感慨,更好的是,能催生读者产生行动,对当下有所改变,改变想法,继而改变生活态度。这便是良性的互动。
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很不同,所以读某些书,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比如积极和消极的对立。因此作家在写作时便会考虑这点,不该是一味地绝望,尽管现实如此,也总要留下一点希望,像黑暗中的烛光。
我总在写作或是阅读的时候有些分神,揣摩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写这些时的心境。我也会揣摩我的读者在读我文章的时候会有什么想法。从我的角度看,我最希望读者与我有很深入的互动。互动中,我又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另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
文字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好的作品能启发人们去真正地思考。而作者本身是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他对这个世界或是某些事情的看法,他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很小众,或是没有人支持,也许并不正确,但是不要紧。读者起码了解了作者的意图,你当然可以同意或是不同意。
无论如何,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其次是为读者。作者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想把自己学到的、经历过的、觉得是有价值的经验用文字分享出来。读者无论是认同的,还是不认同的,如果有反馈,对作者都有极大的裨益。
这也许是文学(文艺)评论家需要做的工作。
如果不说中长篇小说,写短篇小说或散文随笔,虽然难度小些,但要精悍出彩,倒也非十分容易。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文结构与内容的选择往往也需颇多思考。
随着生活的经历越来越多,文章也似乎越写越顺。但越写却越感觉有些害怕,倒不是怕没有东西写,而是担心写出来够不够好?有没有“养分”?会不会引起读者共鸣?
常写作,需要有个平衡。既要有初写时的无惧,想到什么就写,也要有写久了以后的深思。写作老师告诉我们有关文章的三重境界,如若不能激发情感的升华,至少要引起些共鸣或是清雅不俗的文笔让感官舒服吧。正因如此,才是不易。仿佛要拿捏好,既要让文思汩汩地流,又不能啰哩啰嗦泄了一地,倒是繁冗污糟了。
真情流露的文字容易引起共鸣。认真生活的人最能辨别真假,真,才突显力量,任何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是蛇足。
今年的新春,上海阴雨不断,寒冷透骨,非常不舒服,也做不了什么事。我想起两年前写的散文《冬雨》(冬雨),把由心的感受写出来。一年后,把此文发给一位作家老师看了,两天后他回复我:感觉很好。昨日看了,正下冬末的雨。今天又看还是不错。只是我现在负责的这家杂志,是时政类刊,不登文艺作品。争取以后出书吧。谢谢!
其实我很谢谢他,刊不刊登无所谓,重要的是我的文章得到了肯定。是的,我的这篇文章除了告诉读者我的真实感受,还道出了要珍惜当下,潇洒过好每一天的意思。
我的两位文友,都爱好读书、写作。这几年,分别经历了婆婆离世。于是她俩都写了怀念婆婆的文章。
第一位的婆婆去世好几年了,周年时文友写了文章,她通过生活中发生的几件小事,将一个普通工薪族的婆婆质朴、善良、持家,写得很丰满,笔下尽是婆婆疼爱儿媳的形象。感动之余我仿佛觉得自己早就见过她一样。
另一位的婆婆是资本家的千金,从小养尊处优地享福,年前去世的。文友寥寥简笔,将百姓日常很少接触的小众人物写得生动立体起来。一个人享福一阵子不稀奇,享福一辈子就不简单了。文友以简单含蓄的幽默机俏,点出了婆婆的爱好和性格特点,无论三十年河东河西,总能安然度过,还一直受到最好的伺候,直至去世。是因婆婆的高情商、大肚量和随遇而安。就是这些真实动人的文字让我遗憾没见过她,倒该学学她机敏聪慧的为人处世,真享的“作威作福”却不让人厌弃,反而对她心甘情愿地照顾一生。
所以通过真实的文字,我们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社会本是复杂的,人和人性更是。好的文学作品就像好的课堂和好的老师,貌不惊人的文字词句却教会我们做人做事,教会我们思考行动,也教会我们既要善巧处世,又应百折不挠。前提是要用心。
人的一生无论如何终究要学会自己长大,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读书、思考和写作会是一种助力。但只有当那些感人或鼓舞的作品化为行动的动力并让人的情绪或生活有所改善时,那些文字的力量才真正体现出价值来。这当然取决于文字(文章)的本身,而更多的是取决于读者随之而来的思考和行动力。
我时常感恩生活中遇见的贵人,因为他们,使我更加热爱生活,愿意成为更好的人。而我自己,何不努力以读书和写作,让简单的文字也成为读者的贵人呢?
往期文章:
免责声明:
来源|本文照片选自网络。
声明|本人尊重原创,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注明。网络图片作者未知,无法核查出处,若此分享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联络我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