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该怎么起笔告诉你这里的故事,我对这里充满了回忆和眷念,这里承载着我的整个美好而又快乐的童年,我12岁以前所有的生活跟这里紧密相连,我爱这里,我为它的脱贫而喜悦,也为它的即将消逝而深感遗憾……
我出生在贵州山区里的一个村庄里;这里只有几户人家,相隔一两公里就会有这样的几户人家,连接起来是一个组,组与组之间连起了这个“若大”的村子。
那个时候这里很热闹,祖辈的人,在这里长大安家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们都经历过新中国最困难的时代,活到现在的人,我特别敬重他们,他们一生所经历的,大落大起,都值得一个晚辈顶礼,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会写自己名字的人都很难找出,我想用两个词形容他们“知足、朴质”;父辈们出生在改革开放、新中国开始崛起的时代,是他们给这个村子带来“潮流”,他们都上过几年学,能够高中毕业的已经算高学历了,大都因为家庭原因,几块钱的学费拿不出所以弃学,开始在家务农或者准备珠三角地区打工,他们眼看着经济腾飞,有机会抓住大把的机会,但是对于山里出去的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接受,已经使他们应接不暇,不过因为他们,给这个山区里的村子带来很多新鲜玩意儿,于这里而言,他们是新潮的;我们这一代,我认为是最幸福的一代,跟我们的下一代相比,我们没有得到那么多溺爱,没有成为手机的奴隶,跟上一代相比,我们能吃饱穿暖,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美好的童年可供回忆。我们的下一代,或多或少,最差也混到城里去了,跟这里只能随笔一提吧!
我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吧,用我的笔,记下我看到的这里。
故乡正在消逝记得小时候家里还能见到煤油灯,这个村里通电,好像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我家是这个地方第一家有电视的人家,那时候老爸给这里拉电,被村里人背地里说拉电来给自家用的,这乡里人呐,嘴就是这么碎叨,说是要说的,茶余饭后不东拉西扯出些事情,怎么能叫做聊家常,怎么能打发长夜漫漫的前夕;所以来我家看电视的人很多,觉得特别新鲜,有时候还会触摸电视屏幕,看看能不能摸到里面人的脸,电视里的故事情节为他们聊家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素材,我特别喜欢我家坐满了看电视的人,因为会有别的小朋友在家里玩儿,大人们看电视,小孩们就在院子里打闹嬉戏;不过乡里的人好像都有一个共性,晚饭过后的时间都会不约而同的走向某个地方走去、坐下,开始聊;衣兜里一定会装些自家产的瓜子花生等。
在这里没有秘密可言,哪家有点什么事,都会给别人知了去,然后就大人小孩人尽皆知;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所有事讲究一个情,所以法律在乡里人面前根本不存在,有什么事找村长,包治百病,对于小孩的教育,这可是全村人的事儿,哪家孩子有点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只要身边有大人,无论亲疏,当场都会说。
这是熟人社会,讲究人情,就算有时候会在背后聊一聊,但是哪家有点事的时候,一叫都来帮忙,这都是义务的,地里的庄稼到收割的季节,乡里的人都会三四家抱团,今天帮你家收完明天到我家,不收钱,劳动力换取劳动力,你帮我我帮你,管一天饭,饭桌上来点小酒,一天工作结束后,也一定会聊,香瓜子、茶也必不可少,差不多的点拿着手电筒各自回家;那时候人们没有时间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打鸣几次他们都能明了,他们都是很守时的人,不需要对方提醒你几点到,一定是在天刚亮不久,帮忙的人就到了。
哪家有个婚丧嫁娶,全村人同喜同悲,那时没有电话,家里有人去世了,要通知远方的亲朋好友来悼念,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村里管事的人,问清楚这家的主人,在什么地方有一个亲人,再派几个年轻且沉稳的人,各有一方,通知亲人回来悼念,不论酷热寒冬,还是农忙时节,亦是如此。正印证了那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
那个时候,我的世界顶多就涉及到县城,再大我也无法想象了,只是从电视里,从书上,从父辈们的讲诉中知道外面的世界,对于小小的我来说是那么不真实,不真实到以为世界就在我眼前,外面的世界都是想象的。后来的我,上了高中、大学,再回来看时,我感到深深的痛惜,这里的人一点也没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那个年代,依然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是惯养长大的,很多生活习性于这里格格不入,身为一个乡里人,我居然害怕昆虫,我居然不会干活,我居然是敏感性肌肤,只要到地里走一圈回来,一定会皮肤过敏,从小我就被贴上调皮、不爱干活的标签;父母总对我说,看吧,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干农活,我简直无法想象我的未来是顶着烈日在地里种庄稼,为了躲避被父母叫到地里干活,我告诉他们我要看书,两本黄冈作文被我翻得破旧不堪,对于那时候的我们这一代,课外书只限于作文书,并且这都还是奢侈品,并不是买不起,而是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学校有发的书看,赶紧做完老师安排的作业,就得帮家里人干活,他们的眼界仅限于此,认为读书是孩子个人的事,努不努力也是他个人的事;他们不懂得怎么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地里的活很多,顾不过来叮嘱孩子要学习,他们的理念“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成绩好就给读,成绩不好就出门打工”,在他们眼里,出去打工已经是在他们看来一件很不错的事了,至少比下地干活晒太阳强。
故乡正在消逝当我毕业、工作以后,回来听到哪家孩子初中刚毕业不读了,哪家孩子不听话跟男孩子跑了,哪家孩子不到二十岁马上就要生孩子了,我好替他们惋惜,他们被骗了,还没有来得及看到更好的就已经选择了眼下的生活,我无法告诉他们我在北京所看到的一切,对于比我小的,还在上学的,我总会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出去,走出去,但是我的好言相劝比起这个环境的影响而言,简直连涟漪都起不了,环境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只能像陀螺一样原地打转,低质量的复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他们都在走大多数人走的路,上过学、打工、结婚、生孩子,人生的大事经历的差不多,然后又开启一个新的轮回,当然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走的路,但是人生一辈子,你不赶紧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迟早会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我们的思想被这个环境限制,让我们困于此地,困于此想法里怡然自得,就这样过一辈子吗?爸爸说“人各有命,人各有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让我们走出去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这无疑是最公平的,通过学习让我们免于平庸,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靠脑力而不是苦力,可是身边有太多的不好的列子了,这限制了我们要通过好好学习走出去的想法,一代一代,对教育的不重视让这里的人依然如此。
这次暑假回来,本来人就不多的几户人家,搬到城里去了三家,房子被铲平了种地,他们努力了一辈子,最后享受着国家福利住进了城里,我多希望有这么一个列子是因为家长重视教育,所以孩子努力学习,考出去,让这个家庭可以有住城里还是乡下的自由决定。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列子,但是我想成为别人口中通过努力学习而让生活更好的那个列子,我想让他们看到,摆脱贫困不是靠争抢国家福利,而是自己努力学习,当然这里我说的是一个现象,对于真正家庭贫困的人,有这样的机会到城里,可以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我是希望看到的。
回来除了对童年的回忆,山间地头也荒了不少,人都走了,打工去了,搬走了,茶余饭后聊天的人少了,农忙时节帮忙干活也要收费了,尽管他们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仅仅只有五十几元,过去的那种人情味变淡了,再也找不回那个时候的感觉了。内心里怀念那时候,但我也真心的都希望我的家乡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知道,我长大的这个地方早晚会有一天消失,这里的消失就意味着我的童年能追忆的只有回忆,而没有具体的地方,但是相比摆脱贫困而言,都走吧,离开这个山沟沟里。
我爱这片土地,也爱这里质朴的人,我不曾为自己生在农村而抱怨,反而这给了我多角度认识这个世界,不曾感受艰苦,怎知幸福得来不易,不曾体会艰辛,怎会惜福。
故乡正在消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