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一种病证。其中耳聋以听力减退甚或听觉丧失为其表现,耳鸣以自觉耳内鸣响(如蝉鸣、汽笛鸣响、海潮声)为其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耳鸣耳聋可由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发。各种耳部(外耳、中耳和内耳)病变、一些全身性疾患(如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及神经衰弱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均可引起耳鸣耳聋。本文所说之耳鸣耳聋主要指功能性病变所致者。
国医学认为,耳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为清窍之一。耳与肾、心、肝、脾、胆等脏腑的关系较为密切,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等经络也有联系。
耳为肾之外窍,深受肾精濡养;如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则会导致耳鸣耳聋等病变的发生,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心寄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互济互调,则耳目聪明;如若心肾失调,水火不济,也可导致听力失聪。
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循行耳之前后,并进入耳中。肝胆疏泄适度,则清阳得升,清窍得养;如若生发太过,则气机逆乱,壅塞耳窍,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目不聪。”
脾主运化,升举清阳之气。如若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养耳窍,或脾虚失运湿聚生痰,痰蒙耳窍,也可影响听力,引起耳鸣耳聋。
引起耳鸣耳聋的病因虽多,但不外有内伤和外感之分。内伤病机多为恼怒化生风火,伤损少阳肝胆,风火循经上逆,以致耳窍闭阻;或惊恐伤肾,肾虚气弱,精气不能上养清窍,耳窍不利。外感病机多为风邪侵袭,壅遏清窍。
耳鸣耳聋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说:“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医贯》也说:“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减轻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
石菖蒲味辛苦、芳香,性温,归心胃经,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其辛可制风,芳香能醒心神,辛温相加可上开清窍,苦可燥湿化痰,辛开苦降,能上能下,善治耳鸣耳聋之证,实乃开通耳窍之圣药,为历代治耳病之良药。所以《名医别录》谓其“聪耳明目,益心智”;唐代医药学家甄权在《药性论》也中称,石菖蒲主治“耳鸣”。因此,个人认为石菖蒲为开耳窍之佳品,可作为耳鸣耳聋的治疗专药。
笔者在以下所述辨证选方中,根据情况加入石菖蒲60--90g治疗耳鸣耳聋,明显优于不用石菖蒲者的疗效。
1,治疗外感型耳聋
外感邪气,循经上扰,邪干清窍,阻碍气机,则耳窍闭塞不通。石菖蒲辛香通气,开宣清窍;使邪气散,清气通,耳鸣耳聋自愈。
若耳鸣耳聋,伴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等症,证为外感风寒、蒙蔽耳窍所致;治当发散风寒,开通耳窍;方拟麻黄汤加减。
若伴见头痛目眩、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欲呕、舌红苔黄白相杂、脉弦数等症,证为外感邪气、侵犯少阳、壅塞耳窍所致;治宜清解少阳,开窍聪耳;方拟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加减。
2,治疗痰湿型耳鸣耳聋
石菖蒲入心胃经,辛温芳香,善化湿浊,善开清窍,能使湿邪去,耳窍灵,故可治疗痰浊壅阻所致的耳鸣耳聋证。
痰湿上壅清窍,闭阻清窍,进而导致耳鸣耳聋。临证可见耳闷如塞、头晕头沉或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多、苔白腻、脉濡滑等症,证为痰湿上蒙所致;治当健脾化湿,祛痰开窍;方拟温胆汤加减。
3,治疗瘀血型耳鸣耳聋
石菖蒲辛温善行,又入心经,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石菖蒲能“下血”活血,利气开窍。
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经常并发耳鸣耳聋病证。其鸣或如蝉鸣或如鼓声或如风声等,伴见头痛如刺、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等症,实为瘀血阻滞耳窍脉络所致;治当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无麝香时可用白芷取代)加减,多能取效。
4,治疗虚证型耳鸣耳聋
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心肾精气不足,耳因之不聪。《神农本草经》称,石菖蒲“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名医别录》也认为,石菖蒲“主耳聋”,“聪耳目,益心智”。可见,石菖蒲尚有补益五脏精气的作用,能补虚开窍,尚能治疗虚证耳鸣耳聋证。
若证见耳聋耳鸣、头晕目眩、气短神疲、声音低怯、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白、脉细弱等症;证为中气下陷、耳窍失养所致;方拟益气聪明汤加减。
若证见耳鸣不休、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无力、失眠健忘、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证为肾虚精气不足、耳窍失濡所致;治当补肾填精,补下开上;方拟耳聋左慈丸加减。
若证见耳鸣耳聋、头晕头胀、面色红赤、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证为阴虚阳亢、上扰耳窍所致;治当滋阴潜阳,清热开窍;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
医案举例 张某,男,46岁,2010年5月11日初诊。自诉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患者因与邻里不和,长期郁怒不解,于2个月前出现右耳鸣响症状,到最后出现充耳不闻等症状。到县医院耳科就诊,经相关检查发现“右耳重度听力损伤”,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经用血栓通、葛根素等治疗10余天不效,进而又用针灸及中药治疗也未能获得显著疗效。
患者伴有头晕头胀、面色红赤、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证为阴虚阳亢、上扰耳窍所致;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 天麻10g,栀子10g,黄芩15g,杜仲20g,益母草30g,桑寄生15g,夜交藤60g,朱茯神10g,川牛膝15g,钩藤 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生地黄30g。水煎服,每日1剂。当患者服用至第7日时,伴随症状有所减轻,但是耳聋症状却不见疗效。
拟上方加石菖蒲60g,再服7剂。7日后耳聋减轻,听力有所恢复。照2诊方又用药14剂后,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听力进一步好转,经耳科相关检查后认定为“右耳轻度听力损伤”。嘱患者改服镇脑宁和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以巩固疗效。(2015年4月19日)
4 举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