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作者: 文心剑胆 | 来源:发表于2024-01-24 16:24 被阅读0次

当前文章已转为仅自己可见,如有疑问可查看 《常见锁文原因》,你也可以 点此申诉

发现

(一)

易情期间,在某平台看到一篇文案,其以缜密的逻辑详细推断:役情过后,会出现一波“心理危机”,离婚率有可能因此飙升。写的太好了,全是站在为人们着想的角度剖析,最后,它还善意地提醒人们要注意易后心理健康,我还不加思索点赞收藏,多好的文章,多么高的点赞率,多么有人性的关怀……谁敢怀疑这是一个蜜糖裹着的砒霜。

(二)

类似的文章一篇接一篇,铺天盖地而来的同时,各平台发布出各种识人小文,星座剖析,属相剖析……只是内容完全打破传统的认知。

初看,会很自然地给周围人及自己对号入座,发现每个人都有几条可以对上,发现每个人都像文中“伤害、利用、鄙视、疏离、背叛、出卖你”的小人,再反观一下,发现自己在他人眼中亦是如此……却无力改变。因为言行可以修改,环境和特定身份无法修改——他们的定义范围太广:比你强的人会利用你消遣你抛弃你,比你弱的人会欺骗你阻碍你应该快点抛弃,强弱相当的人一定只能维持现状无法提升人生质量;节日连花都没给你一定是心里没你忽视你,突然给你花一定是心里有鬼有事遮掩你;不会哄你的定然会哄别人,善于哄你的哄别人也是如此轻车熟路……

这一类小文教人识人后,又教人警惕、远离这些“问题”人,说只有远离才能过得更好——离婚率果然飙升了。

(三)

随着人际关系的恶化,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对立,离婚率和心理问题人数同时飙升。

新的文案又诞生了。

抒发情感的文案一个接一个出台。

这个心痛、偷看搜寻,那个伤透、拉黑删除;这个彻夜无眠回想被“伤害”的日子,那个“茫然无措”希望回到从前……这些文案的推出,无疑是在给离婚双方的伤口撒盐,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上一层楼。甚至有的文案还直接露骨地表示:离开后抑郁了,回不到从前,对方如何如何心狠抛弃……

离婚双方、离婚双方的子女,都是心理“中枪”者。大人还罢,让孩子也“中枪”,太残忍了吧?

由易情期间向居家隔离的人们推出的文案引起,与“易情”毛关系都没有的社会现象,妥妥让易情背了个天大的锅。

须注意的是,他们不断说:底层人很少出现离婚、分手等问题,因为他们没有“筹码”,是只配“将就”的“苦难”群体——也就是说他们连底层人都不肯放过,用这些文案让他们受伤,再给他们撒盐。

(四)

年前还是九千多万的“心理病”数据,现在再看已飙升至一亿多人,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令人心生怀疑。

用狄李对话说就是:“狄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而我在某平台的揭露评论屡屡被平台人举报,接到多次警告通知,甚至直接删评。也就是说,跟我一样想法的人根本不是少数,只是没有开口的权利和机会!

(五)

在此,还得感谢某抄袭者。

如果不是这个团队曾出现在简书,我还真的以为自己对某些事的看法是有偏见,正是这个团队嚣张露骨的表现让我发现了其天使画皮下的魔鬼面目。

而另一平台,其亦曾初到时嚣张跋扈了一番,只是现已“隐庐”,只剩伪装后的“书斋”,根本找不到。可谓人家在大内东厂,有权有势且在暗,咱却只是个普通用户,没有说话权利且在明。

当然只有被人家团队举报删除并警告的份儿……

资本操纵下,什么奇葩都敢有。

(六)

记得头条上,张自沙那个愚人节的一篇文下,心理广告评论啪啪啪各种面目排队,我的评论则认为这些广告出现场合不妥,是对读者不负责任,也是对逝者不尊,结果被多次删除。

当时没反应过来,现在才明白,写文章的人就是为推评论中的广告而写文,人家就是蹭名人热度宣传其业务的,怎么可能容得下我的声音?

(七)

教育部门常常下达命令,让家长与孩子一起看心理专家授课并发出观看证据——截图或观看视频。

一般没人看,发个截图、视频应付一下了事。

后来,可能上面觉察(至于怎么觉察没好好收看的,后面交待)都是应付没好好看,便要求家长写观看笔记反馈。

这下,家长们就不得不全体认真收看这一堂堂完整的心理课了。

但认真收看的结果是:内容令人入耳惊心!

他归纳了十条可能是小孩心理问题的表现,比如说“注意力不集中”、他告诉家长检查自己在孩子写作业时是否在旁边干扰——做家务、走动、说话、咳嗽,或在孩子身旁监督写作业等等,然后又说有的家长过于谨慎,因为怕干扰孩子写作业就避开,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关注、没有安全感、产生孤独感,也容易引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并让孩子观察家长在他写作业时是不是如上面说的那样干扰孩子了,总结这一条时他对家长和孩子说,家长望子成龙是好意,但不能忽略孩子心理健康,孩子心理都出现问题了,家长却还在关心孩子作业、成绩,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等到孩子厌学、自沙的时候,后悔也晚了……另一条讲“社交障碍”,问家长有没有关心过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过一些挫折——朋友相处不好,被老师批评、成绩考砸等因素,没有关心这些,孩子容易有心理创伤,产生社交障碍,又说家长总是向孩子打探孩子在学校的隐私也会使孩子产生社交障碍……又让孩子观察父母是不是从不关心孩子受到的挫折,只关心成绩、作业,是不是总追根问底打听孩子隐私……最后说造成孩子社交障碍的原因就是家长这些做法,劝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用正确的(暗示吃药)方法纠正孩子的问题,还说家长不懂心理自做主张劝说孩子,孩子的“心理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直到走上自沙的不归路”——这些暗含教唆小孩的话会印在小孩脑海中,并适时说出来,令爱子心切的家长乱掉方寸,心理破防……)她又讲了几条,一条比一条露骨。

听到一半,我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发现了他极大的破绽,顿时“腾腾”火起,在直播间发了几条言论:

“不可以随便给孩子贴心理标签,小孩子易受暗示,并根据暗示表现出所暗示的心理问题。”

“大人尚不完美,孩子正在成长怎么可能完美?不完美就是心理问题,完美又是讨好心理,孩子们还有一个正常的吗?”

“心理课应该讲正面孩子的样子,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应该拿出所有孩子可能有的特点贴心理标签!”

“@所有人,千万不可以随便咨询,更不可以随便拿药,这类药物伤害神经、内脏,大家可以查查副作用去。”

授课专家大概发现了我的言论,忽然脸色与腔调大变,做了一个暂停直播的动作,缓了缓神后,用颤抖的声音匆匆几句话结束了授课——她心里没鬼紧张什么?我的话有那么可怕吗?

但我还是记住了课的内容,从众地写了一页反馈交了——人在矮檐下,不低头必碰头。

几日后,根据打探,我发现有不少家长和我一样,认为这类课有毛病。甚至还听说有一些平时爱开小差比较捣乱的顽皮小孩子居然确诊吃药了——只有截图、发观看视频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孩子确诊吃药的,说明家长孩子都没好好收看。而好些孩子被确诊吃药,全是家长必须写反馈真正听了直播课以后发生的事。

无辜的确诊孩子家长很难过,也很自责,他们不爱写作业的顽皮孩子则很高兴,告诉别的孩子怎样可以确诊,然后告假在家不用写作业还可以为所欲为,吓得大人也请假在家寸步不离陪伴着,生怕孩子有闪失自沙。于是同样不爱写作业的别的孩子很羡慕,在一起串通经验也想让父母领去确诊,却被家长识破,此事在家长间以笑话的形式传开……只道是孩性顽劣。

识破了的可以当成笑话,没识破的却将毁掉孩子一生!

孩子懂什么?他们还是懵懂的小孩,没有思考社会的能力、没有思考人生的能力,他们只有逃避上课写作业的小聪明,怎么可能理解家长的无奈崩溃和某些团体的营销陷阱?

家长为什么轻信?还不是信任他们从事的高尚职业?信任他们以“专业老师”的面目示人?信任他们是官方推荐的“专家”?

我家二宝则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很快就把这十条给班里五十多个孩子全部对号入座了。我对这课的质疑,也引起孩子的共鸣,他也认为光说怎么怎么是有问题了,不说怎么怎么是没问题,他是听了个一头雾水,感觉和“到底是你出去还是我留下”是一个意思……

(七)

过去听课的是领袜子领小东西的老头老太太,也仅仅只能忽悠一次,一次也就骗走几百上千,上一次当就不上了,顶多商品不好扔掉也就是了。

过去最恶劣的听课也不过是传钅肖课:

九十年代初,我十六岁那年,有人给我看了一份上传钅肖课发的精装纸质书,希望我也去听课,学个发财门路。课先是免费赠书,后开始收听课费卖书。书是彩版的,印刷精美,排版精致,厚厚的。对一个刚放下枯燥书本走上社会的少年极有阅读的诱惑。

我仔细读了那本书,全书指的是发财路,篇篇介绍那些发财精英的谋略、野心、策划方案,讲他们如何高明地操作暴利模式发大财,最后终于说到财源——某传钅肖商品。

基本不需要分析,我得出一个结论:卖当的。

给我看书的还不信,说看人家上课的人口才多么多么好,书印得多么精致,文章内容也精彩,怎么可能是卖当的?

我说,他自己画的一个图已经展现了诈骗性质。

这个图是金字塔形的,文字解说也很明了:塔尖上是老总,老总有十个分总,老总十元批发给分总,分总十五元批发给十个小分总,小分总,十五元批发给二十个小小分总,而我这一层接货已三十元,须三十五元批发给五十个小小分总……如此推断,依次发展到最后须发展更多人,价格将更高,这种超出正常消费价格的东西明显越是小总越没有市场,投资风险越大,而当时人们的主要消费还处于一元钱的郁美净,没有人相信也不会花三十五元零购一个自吹把老太太抹成少女的芦荟胶什么的东西……最后一层小小小总进货卖给谁?阿猫阿狗吗?

后来,听说加入的小小总们还不少,他们根本没有发展对象,为了抛货回钱,只好欺骗亲友,后果就是货没销多少,亲友都断绝了往来。

几个月后,新闻里便播出抓捕那伙人的消息,那伙人转为地下后,连商品也省略了,直接拉人头,至今阴魂不散,恶劣至极……

也就是那些年,流行起了“某郁测试”。

(八)

现在听课,居然是官方教育机构强制要求家长与孩子听课,损失的却是无数孩子的未来……

可怕!惊悚!

是有关部门警惕性太差,看不出问题?还是骗子忽悠能力太强,智商太高?

(九)

据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十)

江湖无处不在,最险恶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而是黑色的暗黑交易,是出卖未来、出卖大众健康的道貌岸然的画皮下隐藏的贪婪、恶毒!

——其恶当诛!

如果历史在这些画皮手中重演,就算李小龙复活,也无法踢碎那块精武馆收到的牌匾了……

我们的国歌,再一次于脑海中翻唱。唱得铿锵有力,慷慨激昂!

相信不久以后,这张画皮也会像传钅肖一样,终被撕碎,还人们以康泰!

(十一)

最后,我忽然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说:一堵城墙用了十四块砖,其中一块砖被抽去了。问:这堵墙会怎么样?是继续抽去其余砖呢?还是还回来那一块砖?

求答案……

相关文章

  • 发现的发现

    ——致塔拉•韦斯特弗 一早从武夷山高铁去北京 第二天下午我从北京返回原地 就像你从巴克峰去到杨...

  • 发现你,发现我,发现爱

    有人喜欢你, 有人不喜欢你, 而每一个初次认识你的人, 都觉得你很不一样。 恍惚间想起你, 你是不是恋爱了? 不然...

  • 发现自己,发现母亲——读《发现母亲》

    若是十几年前读此书,定当奉为圭臬,惜哉十几年光阴已逝,思想虽未落伍,陈述略显啰嗦。 捧着这本厚达500页的《发现母...

  • 发现感动,发现美!

    也许我们最想要发现的仅仅是心理的渴望,渴望被关心,被疼爱,被依赖…… 我爱所有的记忆和时间,是我所经历的一切教会我...

  • 发现幸运,发现美好!

    刚刚过完24岁的生日,一切都很平静,没有生日的喜悦,也没有多余的燥虑。有时候觉得自己不该这样的淡定,24岁还算是人...

  • 不是发现的发现

    这是今天打印下来的持仓清单,我从它里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偏见,持有消费类股票盈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工业类股票,即便是...

  • 发现自己,发现生活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在不...

  • 发现美,发现优点

    大海里游着一群大鱼和一群小鱼,大鱼们身体大,嘴也大,只要一张嘴就能吃到许多海里的小动物。而小鱼长得真小,只有小手指...

  • 发现春天,发现你

    经历了漫长的“冬眠”,终于被春雷惊醒。睁开惺忪的双眼,回忆起了“冬眠”前写博客的美好时光,怀念起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 发现情绪,发现自己

    为什么面对孩子,我们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跟我们自己情绪是否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lm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