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3沈亚琴(丫丫笑语)
有一些现象颇具中国特色:
爷爷奶奶端着碗跟在孩子后面追着喂饭。
每天的早晨和晚上来往接送孩子上学的车流。
孩子该上什么学校有家长代替做决定,孩子根本没有选择权。
毕业了。专业不是我选择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找工作,于是就有家长找社会关系来安排工作。
找对象时明明追求的是两情相悦,可是偏偏到结婚时父母就是不同意,既然房子都是我买的,凭啥找个我不喜欢的对象呢?父母一边辛苦一边抱怨,孩子一边享受,一边争取权益,于是拉锯战长久的进行着……婚后婆媳关系的紧张…
还有一种情况,明明是单位同事的宴请,却为了省事,一起连亲友邀请了,结果不是皆大欢喜,而是同事很拘束,亲友也有些不自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界线感。有统计中国是最没有界线感的民族,而且打着无私、无我的旗号,比如今天你家吃的什么?她家姑娘回来送的啥礼?还有你的工资拿了多少?并且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别人帮助自己也是应该的,如果被拒绝了就不是好人。没有了自我,不懂的拒绝,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界线,自己很累,别人还会产生抱怨。
那么如何来解决界线感的问题呢?
首先为人父母要有界线感,孩子的未来就在今天,如果我们帮孩子代办了所有的一切,那么孩子走向社会时,那什么来和别人比拼竞争力?父母需要建立自身的界线感,尊重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的影响孩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挑战底线的时候,多说一次“NO”。其中涉及到的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妨碍他人,不破坏环境”。
具体从小建立界线感的步骤:
1.刚出生的婴儿用襁褓包裹,使之出生之初就感受最早的界线。
2.8个月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哪怕地上、身上、桌子上满是饭米粒,不剥夺孩子自己学习用餐的权力。
3.2周岁的孩子协助建立物权,谁的东西谁做主,不强制分享,协助自我意识的建立。3.5岁引导分享,仍然不强制。
4.6周岁入学时,协助建立程序和流程即习惯的养成。
7.青春期时需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给到独立的空间。
8.当成立家庭时,需要尊重彼此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最好是和父母分开住,谁的事情谁做主。
9.重要的节日需要庆祝,需要有仪式感,哪怕提前过生日,也要在生日上说明原因。
10.当有困难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时,学会拒绝,并说出自己的困难,哪怕当时对方会不开心,好过当达不成对方愿望时的不满意或者抱怨。
父母帮助孩子建立界线感的前提是首先要有爱的链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有效的进行下去。其次是过程中要分解步骤,具有可执行性,并且可以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需要在过程中教导孩子各种技能,或许孩子会不断挑战底线,父母要和善而坚定的进行到底。避免自身因太过依赖孩子而放弃原则,或者自身过于认同孩子也会立场不坚定。
具有界线感的孩子可以预知并接受结果,不会迁怒他人。会认知自己的情绪,并且不断的自省,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接受自己非全能的现状,也就是接纳自己。会尊重自己和他人,不唯我独尊。懂得感恩,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作和活动,诚实的对待外界和自我。总之让自己和他人都处于一种比较愉悦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