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安静的看完一本书,一个专业的知识点,甚至无法静下心来,听完一个只有十分钟的晚安电台,尽管电台声音治愈、温暖。我的心是慌乱的,我觉得我要做很多紧要的重要的事情,一刻不能停,我得赚钱,我需要买房,所以我得升职加薪、提升专业。像一个拧紧发条的机器,绷得足够紧,以至于某天突然断裂,整个人再也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安静哪怕一刻钟,享受当下的时间,完成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这感觉很不好,你坐在阳台准备冥想,闭上眼睛,告诉自己你需要放空自己,安静下来,感受早晨的风吹过皮肤,可是你的心砰砰砰砰地跳,比平时的心跳似乎还要快,这个声音占据了大脑,身体里两个自己在打架,不分胜负,劳神伤心。
以前的一个朋友说,如果不知道怎么办,那就去看书吧。也许这不能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但这个过程,或许会给你一些灵感。五月书就收到了,起初买的原因,听说这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希望从中看到找自我和解的法子,只到昨天才打开,今天看完。
阅读确实可以把人代入另一个人的过往生活、精神世界。你当想鸟飞往你的山,讲述爱达荷州一个山区的小女孩塔拉,十七岁前不上学、不就医,在父亲的强势、双向情感障碍、母亲的矛盾屈从、哥哥的暴力倾向中不断挣扎,入学接受教育后身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潜意识里的自我觉醒,并与原生家庭不断抗争,最终收获完整的自我认知,在此期间摸索着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拥有属于自己的崭新生活。这个过程她用了十年,而我羡慕这样的十年,敬佩她内心的勇敢,即便渴望家庭的归属感也曾困惑到快疯掉,最终还是获得了和解,与自己和解,这太不容易了。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这话实在朴实和真诚。文章对十七岁前的描述,充满着压抑、暴力、宗教的极端主义,后期对刚入学的描述,字里行间的局促、不理解、格格不入,好像亲身经历一般:因为两个世界的秩序、文化、规律不同,对人的内心冲撞颠簸又矛盾,不是每个人在这种冲突中,都能客观的处理。塔拉的个性勇敢,一直坚持着潜意识里的认知,同时又很幸运,她遇到了善良的社区教父、杨百瀚大学遇到伯乐导师、剑桥交换生时的教授,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发现、帮助、引导,给出建议和机会,让种子找到适合扎根的土地,自由生长。
泰勒、理查德、塔拉,是七个兄弟姐妹中离家、上学、接受教育,最终都获得了不同于原生家庭的人生,以小见大说读书改变命运,这话听起来有些以偏概全,但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全部读完,才明白为什么要在文章一开始,独立一页“献给泰勒”:在前十七年笼罩的强制、畸形的思想控制下,泰勒伸出的援手就像刺破黑暗的一柄长剑,给塔拉摇曳隐忍的生活带来渴望的自由和新生。想起《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比起原生家庭的影响,个人自我意识和认知的觉醒,才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当幸福来敲门》里克里斯·加德纳对孩子说: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突破这些成年人世界里的自我限定,尊重不同的想法并给它生长的可能,或许才是成年人该修的课题,我们知晓了太多规律规则,却忘记了自由生长的本意。塔拉在访谈中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视角,理解差异,深化同理心,人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文中有关一场考试--关于《朱迪思砍下霍洛芬斯的头颅》的评价里有两个描述:女孩脸上的淡定与我杀鸡的经历不符,砍鸡脑袋时,你不应该微笑,因为嘴里可能会溅上鲜血和羽毛;紧跟着是一个语言更准确的表达:女人的平静与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形成强烈反差。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很可能是一个绝妙的答案。也是在这里,塔拉的文字游刃于与早前经历与大学生活,思维和表达的塑造瞬间立体化,这种美好让人身心愉悦。教育是多好的一件事。
矛盾的父女关系让人揪心,父亲认为女儿的变化为异教徒,母亲虽一开始支持她离家读书,后来也屈从于父亲的强势,一再将她拉回原来的生活。在文章第二部分结尾,猝不及防的虎毒不食子,似乎又看到了人性本善。父亲一直不允许塔拉远赴大洋彼岸读书,原来在他世界即将灭亡的认知里,早在自家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孩子只要在美国,无论是哪个角落,末日来临时这个严重烧伤又倔强的老头子都可以去接孩子回家,让她平平安安的,但孩子去了大洋彼岸......不知作者知道这些心里是否有过些微释然,看到这里内心很复杂,这个父亲固执、强势、偏执的可怕,而说到底他还是个父亲。人性真是矛盾,邪恶与善良、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一颗心的。
这是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的一本书,文字并不能表达我接收的十分之一感受。两天的时间读完,而在相对的时间里,似乎看见了二十七年的人生和蜕变。如果你也对自我有过思量,或许这本书会给出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