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靠且仅靠码字为生的人。
但我们越来越不爱看字了。
如果你还能看到我下面写的字,
我真的想谢谢你。
前几天朋友从外地飞来,问是否有时间吃个饭,我说我安排一下。
他说:忙啲乜嘢?吃个饭都得挤时间。
这么一说,好像自己也不至于忙到没时间吃个饭。
见面时,我说:最近在写公众号。写到半夜。
有那么夸张吗?他哈哈。
随之,他一本正经起来:公众号不好做吧。
我苦笑点点头:看的人还不多。
早些日子,在公众号里借蔡明亮的《郊游》,谈起“阅读规律”:
长句不看,看短句。有图不看字,视频最无敌。
总之,不爱阅读。
好像孩子,抱着电视,不爱课外书。有没有?
但我还是会看那些做得不错的,《城市画报》《广州日报》《南都周刊》……
他突然打断:早茶或下午茶的时候,一张《广州日报》,一份糖水,咖啡,或茶。
这种情景你见过吗?
我说没有。
在广州有。
为什么这里没有。
文化氛围。
杭州没有文化氛围?
面对这个逻辑问题。
他只好很不情愿地点点头。
出去那么些年就说自己没文化啦?哈哈。我开玩笑。
不是。
其实杭州的阅读率是不低的。
记得几年前看到过一份报告:
在“最爱阅读的城市”中,杭州第十。北上广分别前三。
这个排名听过就罢。
排名第四的成都,还不是停了《成都晚报》,就在今年3月。据说,从此只发行电子版。
归根结底,这不是城市的问题。
在纸质阅读每况愈下的今天,就说说靠手机支撑的公众号吧。
人手一台手机,低头族都在看什么呢?为什么写得那么辛苦,他们不买账。
写得辛苦,是因为想术业专攻,给自己一个交待。
但心累的是,不知道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交待。
我不能像高中时那样任性。语文老师问我:你的作文我读不懂?写给谁看呢?
给我自己看。我镇定自若,但又斩钉截铁地告诉老师,我不改。
幸运的是,高考作文批卷老师还是买账了。我左算右算,作文才扣一分。
但现在的我,却开始担心:谁对我的文字买账,会不会继续买账。
想过放弃当下的坚持,磨平自己的棱角,也投身于芸芸大V中,去做空洞的标题党,和俗不可耐却很吸睛的号。
一个做推广的小姑娘曾一语中的:如果推广那么容易,我就去做公众号了。
言下之意,谁都能做内容,只要推起来。
当推广反馈平平的时候,她又反过来抱怨:还得看内容。
我良心写作啊。
她说:不在于你写作质量,在于读者爱不爱看。
你懂的。
那你爱看哪些?而你发现阅读量最多的又是哪些?
嗯,从这一点上我承认,就像先前总结的“阅读规律”那样。
出位,带点颜色,黄的、黑的、红的、绿的……
浅显易懂,快餐阅读,如让人一笑而过,又能作为谈资的段子。
鸡汤麻痹低迷的神经。
小说打发无聊的时间。
成功学用来指望一夜暴富。
同样的道理,能语音尽可能别写字,能白话,就不要晦涩。
能用图和视频说明白的事,同理↑。
……
总之,少写字。
[什么剥夺了我们阅读的耐心]
旅行、电影、音乐、美食、电玩、综艺都可以让人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比阅读来得更及时。
被翻成影视作品的文字,制造几小时读完整部作品的错觉。被动接受永远比主动轻松。
人人都可以是文化生产者的时代,为搏眼球,错误百出、逻辑混乱的作品席卷推送,写作市场良莠不齐。
∴打开手机看见一片红点的时候,不想去分辨哪个该读、不该读。无法分辨不如不分辨。
我很累,工作已经杀了我很多脑细胞,剩下的细胞我不想用作思考。
[功利化阅读抬不起我们的眼皮]
读了些字,得到了什么好处,是找到了成功的途径,还是学到了人生的道理。
靠读书“上位”的我们,聚会时总有一丝酸楚:没文凭的发小给你递烟递酒,显摆着他发光的腰带。可有识青年,抿几口茅台就开始聊哲学、讲人生,批判现实、回忆青春,而立之年还是一口臭老九的愤懑,仿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在座——千万别像他这样。
我要挣钱,挣不完的钱,面包的诱惑>阅读的获得。
总之,马不停蹄地挣钱,快餐式地及时行乐。
[忙啲乜嘢]
想想最初的那个问句。
我真的那么忙吗?
忙着带孩子,忙着编报,忙着写公众号……
剩下的这点时间,饭要吃,觉要睡。
为什么不能在吃饭的嫌隙也拿起一份报纸,而偏偏要在入睡前狂刷抖音。
你看,为了让你们看字,我整篇都没用一张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