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课,最想听到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那是生命成长最欣喜的印记。
01
一年级语文,课文是《大与小》,原文有这样一句: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老师讲解“鸟”字的字形来历,从象形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老师说:那一点就是鸟的眼睛。
一学生提问:为什么乌鸦的乌要去掉那一点呢?
为这个学生的联想提问点赞。这个预设,老师备课时一般不会想到的,所以老师的回答不算最佳,但也算好的。
一听课的老师马上去查“乌”字的来历,发现了和鸟字的区别。
那要怎么回答呢?应该对该生的思考表扬,如果自己并不能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就说可以下课去查一查。我会怎么解释呢?也许我的答案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我会说:乌鸦的乌想到乌黑的乌,乌黑表示全都是黑的,那是黑的,自然就啥都看不见,也就没有眼睛了。
02
同样一节课,学生在书写练习中。一生在位置上哭了起来,老师走了过去。
问了他情况,说手上被划了一下,很痛。
老师很机智,对他说:“老师会吹一口仙气,吹了之后就不那么痛了。”说完,真的拿起孩子的手吹了一下,并问他:“是不是感觉好多了?不痛了吧。”
那孩子含着眼泪点头。估计还有点痛,但也忍住了。
我为老师的机智处理点赞。因为也曾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见过这样一幕,也是公开课,但是老师要么对那孩子置之不理,要么用严厉的眼神制止孩子的行为,因为他心里只装着我的课,而没有装着学生。
03
四年级数学,课题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提问。
生:减法有没有交换律?
生2:我认为没有。举例:10-8,和8-10,根本就不相等。
生3:我有个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交换律?(他板书:105-10-5=105-5-10)
生4:我觉得这里两个减数交换了位置,差不变,和加法交换律一样。
生5:我觉得不对,因为交换律是研究两个数,不是三个数。这里有三个数了。
师:感谢生3同学的想法,这样的等式,它的确存在。但它的确不是减法交换律。它的经过这样的变形:105-(10+5)=105-(5+10),大家观察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6:我发现这其实就是加法交换律,因为被减数没有变。
我总是被孩子们的思考折服,提出这个问题是班上的豪,他总是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数学思考。每次我都会大力表扬他。
04
四年级数学,快要下课时,一生在学力单的困惑处写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每次拿我的当反例呢?
我问他:“老师拿你的作业当反例,是不是觉得不高兴呢?”他点头。
我说:“如果是我,也会不高兴。”他抬头看我。
我继续说:“不过,我觉得我的反例给大家提供了样子,让大家不犯我这样的错误,那也是很值得。重要的是,我会记住这些错误,我就少犯一些错误。”听我一分析,他没有之前那样沮丧了。
当然,这样的观点,也需要老师在班里多渗透,学生才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