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大学毕业二十周年

时间像一条永不停歇的河,奔流向前不复回。
转眼已是2019年,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整整二十周年了。过往的终将成为过往,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无论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但回忆却总是无法抹去,无法擦掉,永存脑海,永藏心中。
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习当然是首要的任务,但现在回想起来,其时学习的具体内容似乎真的有点模糊,最多只能记得一个大概,诸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影视文学、文艺理论、现代汉语等等。反而是大学期间的打工岁月记忆犹新。或许是经过二十年的发酵,艰难的打工生活变成了一瓶醇厚、温润的美酒。
近四年的打工生涯,多个岗位的磨练,多种角色的轮换,有苦有累,有惊有喜,有开心、有快乐、有忧愁、有感动,共同构成了我的多彩打工岁月。
岗位一:家教辅导
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做家教无疑是最多、也是最普遍的打工方式。学校的学生工作部也会定期推出一些家教的岗位,但一般都是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催生了商机,学校周边一批家教中介得到了蓬勃发展。九十年代的家教中介和现在的房产中介、保姆中介一样,收费标准为一次家教费的一半。记得那时的家教费一般是每小时15元,好一点的有18元、20元。每一次家教一般是两个小时。也有的同学为了节省中介费支出,周末的时候在一辆破自行车上放一块自制纸板,或者直接在马路牙子上放一块纸板,上书两个大字:家教。然后坐在学校附近的马路边静静地等候家长客户来访。这个和现在马路边上的做装修的农民工兄弟在电动车上放着自制的木工、泥水工、防水等如出一辙。
我那时做的家教辅导主要是通过中介获得的。一方面学校学生工作部的指标基本上轮不到,另一方面因为自己脸皮比较薄,不好意思在马路边摆摊设点等客户,所以就只能忍痛花点中介费寻找家教的机会。

几年的时间里,我大概上门辅导了5、6个孩子,地域主要集中在学校驻地上海市徐汇区。我一直认为,家教辅导的前提和基础是老师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因为教育是双向的。一方面作为老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有好的、便于孩子接受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作为接收方的孩子也需要感情上的认可、认真地听讲和主动地思考。否则,再好的老师也培养不出好的学生。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尽量多地了解掌握孩子的性格和学习情况,切实做到知己知彼。认真对待每一次上门辅导,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在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所辅导的孩子成绩均取得了明显提升。孩子成绩的提升,最开心的其实是做家长的。记得那时在田林路一家人家做家教时,每次辅导结束,家长都是做很多好吃的点心、甜品给我吃。冬天的时候,进房间后总是会给我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甜品。在桂林路一家辅导一个孩子一年多时间,孩子的父母都在交大工作,最后孩子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因为知道我老家在外地,孩子的父母每年中秋都会到宿舍来给我送一些月饼。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要你付出了真心,别人也会以真心来对待你。
做家教辅导也有辛苦的时候。那时出去做家教舍不得坐公交车,因为对当时的我来说,来回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最大限度节省支出,所以一般都是从修车铺以极低的价格淘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来当交通工具。那是大多数的二手自行车都是除了车铃不响之外,其他的骑起来都带声响。二手自行车最大的不好就是关键时刻经常掉链子。记得一个寒冬的晚上,当时天空下着大雨,因为要赶时间去学生家,所以晚饭也没来得及在学校食堂吃。做完家教时已经快晚上九点钟了,虽然穿着雨披,但雨点砸在脸上还是又冷又疼。车子骑到漕宝路附近时,一脚蹬下去,自行车链条居然断了。这就叫屋漏偏逢连夜雨吧。没办法,大晚上的也找不到修自行车的店铺,只能硬生生地推着自行车走。渐渐地,鞋子和裤子下半截都湿透了,加上饥肠辘辘,那时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饥寒交迫。看着马路两边的霓虹闪烁,车来车往,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强烈的无助和忧伤。幸运的是,在宿舍关门之前终于达到了寝室。(未完待续)

�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