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短短八字彰显出的是古今文人的通病——好为人师。
赏析1:首先,古今为人师者所教授的实质内容不同:古之师者,传授人生哲理(大道)——于人;今之师者,传授学识、技术(能力)——于事。古之师者,按照传道受业解惑作为传授内容,或三者分一:传道之师为上(圣者);授业之师为中(贤者);解惑之师为下(能者),而,今之师者却也因为社会所需(教育体制),从而只能教给学生们课本上的知识,或是某项赖以生存的技术(但当,不再查验课本知识或是不再需要运用所学技术去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学生们已学的东西也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而该学的东西,却在所适的年龄中没有接触,这个时候,若世道清明,则这些人必将成为历史)。古今相较,其中之异更多因为教、学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社会真正所需也不尽相同:古时,道为先,作为学习的意义而言,真正以人为本(人之心性);今时,事为先,作为学习的意义来说,以物为本(学习只为谋求生存)
注:以上,所谈论的对象是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们。
另:对于人类自身而言,若要向着完善的人格前进,应是“于人”、“于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古之大道+今之能力)——为人在先,处事在后,或两者并存。也许,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有些许接触到古之大道思想的机会,且社会较为清明,善人(包括老师、朋友、家人、陌生人等)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正面且有意义的存在,我们的能力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提升与加强(有幸生存在那个年代,朝着人类的自身前进)。但,对于现下的社会环境,古之大道几乎没有其存在意义,更没有师者或长者教授给学生们,唯一的今之能力,倒是天天在熏陶与教育(包括心理能力和行为能力)。然而,今之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摸索和探寻,绝对不能缺少的人之本性教育——古之大道,却是万万不可少的,若是缺少,则人之根本缺失,不管做什么事情(处事)都无确切章法可循,无实际意义可探,无法真正的成长为人。
引申1:真正的师者(标准)古今不变,即:传道(给予人类以人类的道路),让人们不在自己形影不离的教育下,依靠自己的力量依旧能够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美好。
引申2:真正的师者,也许会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与越来越浮躁不堪的社会风气下所出生的孩子们(没有良好家教的孩子)的双重夹击下,忘却作为一个“圣者”、“师者”的初心与责任,从而(使得自身)离“道”(人之道)越来越远,却殊不知,也许这些“学生”并不能依靠凡人的教导而走上“人道”。换言之,很多时候,这些学生反而是来考验师者或是坑害师者的。
赏析2:在很多地方的确都有好为人师的现象,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并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做事(谓之洗脑或教唆)。个人认为,只要知晓一点即可,哪怕是亲子关系,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更不用说萍水相逢的过客了。自己的意愿(意志)本就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无关,更无需强加给别人——自己所知晓、懂得的知识,可以以分享的形式传授给他人。
引申1:真正的师者一直在学习;真正的书法家一直在临摹;真正的作者一直在追寻;真正的艺术家一直在于音符打交道……真正能够在某个领域引领他人的人,一定不在某个领域的最前沿,而一定在某个领域的最基层,因为他们知道,每个领域的构筑离不开最早、最先的那一块砖、那一片瓦,只有稳固了这些,自己才能在这个领域中,继续贡献自己的生命,展现给人们这些领域中所要带给人们的最好的、最美的、最善的东西。
引申2:一些为了求名、求利、求财的人,只想一股脑儿的往某个领域的最前沿挤,好让更多的外行人、凡人、平常人知道自己所谓的“光辉(耀)”,从而名利双收,甚至到最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代言人。而,真正一直为某个领域添砖加瓦的真正的师者却也默默无闻地呆在最底层,看这些浮于表面的“大师”们班门弄斧,甚至侵犯到某领域的底线以及自己的尊严与初心,在此世道中无可奈何、欲哭无泪。但是,也请不要放弃自己,为真正追随着你们的后人留下些许宝贵的精神财富吧!你们的默默无闻的付出绝对不会被这天地、万物、自然所埋没,那些被光鲜的广宣流布的“大师们”的作品,只适合那些看热闹的人,而并不属于真正的文化、艺术,这些跳梁小丑们总有一天会被真正的艺术、文学所淘汰与唾弃 ,真正的匠人们也会在有朝一日共同显现出他们真正的面目,为共同推进人类的精神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在遍地开花的如今,虚假,作为真实的最大敌人而言,真实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同为真实的人类,需要的还依旧是在真实的基底上无私奉献着的匠人们,希望大家能够一直为自己的真心诚意而坚守,待当属于我们的那一天出现的时候,再次引领真正的社会潮流。
真挚拜谢那些在每个领域基层工作的匠人们,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