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十号囚徒》是印度作家阿格叶耶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主人公勒登,他是一个失业者。
小说作者在人物设定时,不单单给他赋予了失业者的身份,还赋予他窃贼的双重身份。失业者很多,因此而困顿贫苦的人也多,但是失业后也成为盗贼的主人公无疑就更有特殊性了。主人公勒登成为盗贼的理由是为了亲人的疾病,这让我想到了“盗亦有道”,由此我感觉勒登虽然做了错事,但似乎他犯错的初衷并不是十恶不赦,他的良心未泯。这不是一个非白即黑的单薄形象,从这篇小说里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个品行不良的人,但他身上又闪光点,这是复杂人性的多面观。他因为对姐姐的亲情之爱,为了给姐姐治病而行窃,令读者心生恻隐。因此,读者对勒登的感情也就不是一条一眼望到尽头的平坦直路,而是不时就出现直角转弯的曲折巷道,阅读兴趣由是而生。
果真,接下来的作者对这个窃贼勒登的心理描写,一波三折的心思,始终死死地拿捏着读者的情绪。我来梳理一下作者的情节设计。
其实这篇小说的故事核,一句话说完就是:失业的勒登为了给姐姐治病而行窃,初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再次行窃,最终又一次被捕入狱的故事。
主题思想是表达底层百姓在贫病无助的困境中挣扎,在善与恶的选择间产生激烈思想斗争,以一波三折的内心独白推动情节进展,从而反映了复杂纠葛的人性,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失业的勒登为了给姐姐治病而行窃,最终被捕入狱。贯穿始终的最大亮点是他的内心独白。作者以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勒登在两次行窃过程中的矛盾和挣扎。从生活面临困境,被逼无奈去行窃,结果被捕入狱;到出狱后举步维艰,在河边想轻生;这是勒登思想上的第一个重要节点。然而,他转念又想,无罪的他因生活绝境被逼犯罪,出狱后更是无法有自尊地生存,因此痛恨社会不公,萌生了报复社会的想法;这是思想上第二个转折点。
再一次去行窃的理由是,既然已经背上了小偷的恶名,那么偷一次和偷十次又有什么不同呢?死就更不值得了。为一个不堪的世界去死太不值得,因为没有人会在乎他的死活。这是世界观的重大转变。
当他在有钱人家偷到钱后,他躲在茅草屋外,却听到了贫穷夫妻的对话。妻子病重无钱就医,丈夫没钱送妻子看病而一筹莫展。这里由生病的妻子身上,令窃贼勒登想到自己生病的姐姐,而产生共情。他自己都是陷落的泥泞中的杂草,但这也没有阻挡他成为有共同命运的穷人的一把破伞。他同情生病的妻子,唾弃无能的丈夫,就像唾弃曾经无能的自己。内心两种思想交战,最终他还是把偷来的钱留下来,自己空手离开。
但是走了没过多久,他又反悔。他自己也是三餐不济的人,拼什么要把冒险偷来的钱给不认识的人呢?刚刚萌生的善意,又溜走了,他想把钱拿回来。同时内心里替自己找借口,认为自己在替天行道,惩罚无能的丈夫。这是勒登的第四次心理转变。
有人说,世界上最善变的是女人,然而勒登才是比女人还更最善变的存在。他的心灵渐渐地被残酷的现实世界扭曲。从开始有点良心,到良心被贫穷碾压,去盗窃;出狱后再陷绝境,以复仇心态重操旧业。发现生病的妻子和姐姐一样没钱治病,又主动拿出自己刚刚偷到的钱放在门口;直到此时,勒登内心的善恶交战,还是善良占据优势。但转身后又后悔自己把钱给了陌生人,想拿回钱却遇上警察抓那个懦弱无能的丈夫。原因是勒登给他们的钱,被警察误以为是懦弱的丈夫偷来的。
这时,主人公的心理又发生了最具戏剧性的第六次波折。我以为这也是最具有两点的波折。如果全文的亮点是丰富的内心独白,那么内心独白中最大的亮点在于这最后一次心里转变。本来看到警察抓走软弱的丈夫,勒登有点幸灾落祸,但想到病中女人的凄惨痛苦,他的良知在这时候唤醒了他。他做出了令人吃惊的决定:他走上前去对警察承认是自己犯了罪,因此再度锒铛人狱,成为囚徒。
在恶念中堕落还是在让良知开花,勒登反复纠结的结果,选择了付出再次坐牢的代价,维持的善良的义举。然而,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现实一次又一次的碾压和逼迫下,人性的扭曲和毁灭是必然的结局。
在黑暗底层挣扎的无数个勒登们,暂时还没有出手盗窃的勒登们,他们仅靠自己,还能在沼泽中挣扎多久才沉没呢? 这或许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无声地呐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