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喜欢听民乐,民乐里又更喜欢听无词的各种独奏,比如竹笛、洞箫、二胡,不过农村里能常见的也就这几种了,至于唢呐、锣鼓,这些不是喜丧几乎不会听见,那些时候倒是混杂在一起的,宋丹丹说那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不喜欢这些,太热闹、太吵。
舅舅家有很多曲谱,有些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有些是手抄的,还有几本厚厚的买的曲谱,有好几支笛子;每次去外婆家,我都会假模假样的去翻翻这些书,找几首从电视剧里听到的流行歌曲来,哼哼,然后让舅舅吹笛子来听。
舅舅吹笛子真好听,于是我也拿着他的另外一支笛子,吹出了声音,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对音乐的启蒙,是从舅舅的笛子开始的,即使我在音乐上毫无成就,甚至连乐理也一知半解。
爱好总归有的,只是这爱好走到后来,走着走着丢了。
小学、初中、高中,自己也买了几支不太像样的笛子,最贵的是上高二时候,从生活费里抠下来的一支35块的双节笛子,短短的D调,音量和音色都很棒,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就可以吹得很亮堂,这是当时我对一支笛子是否好坏唯一的判断标准了。
依然没有老师指导,只会自己陶醉在自己仅会的几首流行音乐上,慢慢的好像跟着听到的歌曲,可以自己吹奏出来,不需要看谱子——就是一顿乱吹,能像那么回事就行了。
为了吹笛子,买了不少磁带,借来录音机听。爱上很多曲子,记得最清楚的还是《梁祝》、《巢湖泛舟》、《姑苏行》、《小放牛》、《鹧鸪飞》。
这些曲目,大多是独奏的,对其他演奏形式的了解很少,也不知道意义何在。所以就一直固执的认为,独奏更考验技巧,也就更加偏爱独奏。
大学时候,有同好者,组建了笛箫社,好生幸福,可以不时地在一起胡吹乱奏一通,很痛快。也是从那时起,我终于了解到,自己真的还算是0基础,甚至是负基础,因为之前建立了不少固执且错误的想法,几乎固化了。
比如呼吸的方法,比如握笛方法,比如转调方式,都好烂~如果说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一支曲子练得足够久,熟练且真心喜欢,所以结果不会太差罢了。
与此同时,了解了更多笛子作为传统民乐器在合奏中的境遇,笛子和民乐一样,在现代音乐的礼堂里,被摆在角落里,实在不堪得很。
没有理想去突破它,在公园溜达偶尔听到笛箫声时会凑近去站一会,在电视剧的片中插曲里遇见熟悉的音色时,往往能让自己多看一眼这局。
如今这音乐得来倒也方便,再也不用去磁带店去买磁带了,各种音乐APP,几乎应有尽有,各种大师的版本,各种乐谱也都一应俱全,感叹时代的伟大之外,打算捡一支笛子回来,也许过些年的某处山林里,多一位独奏者,山谷里会飘荡,不是幽兰空谷,不是扬鞭策马,说不定是小虎队的串一串呢?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