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的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表示“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循环”、“外循环”、“双循环”引起广泛关注。
实际上,“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做法并不新颖。如果说2002-2008的“出口-投资”模式是外循环和内循环的互动模式,那么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的“负债-投资”模式就是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2019年后外部条件恶化,全球经济萎靡,尤其是2020年的各种黑天鹅事件,全球产业链开始脱钩,全球化已略显脆弱,今年对双循环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互促,守中带攻。
市场经济中,过于依赖外循环的经济体容易被“卡脖子”,境外打个喷嚏,境内就没法过好日子;而只依靠国内市场的话,纯内循环驱动的经济很难维持繁荣与活力,且经济封闭的风险与副作用都很大。虽然官方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市场的地位,但并不是像有些观点说的要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外循环不会因为受阻就放弃。
当下“新的发展格局”已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定了基调,经济迎来变局。一个良好的内循环需要强大的内部市场来消化产能。2008年后的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但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2019年消费贡献度出现下滑。构建内需体系,打造强化版的内循环,缩小贫富差距、拉动中低收入者消费增长、扩大市场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动力必不可少。内循环下国内消费升级和新消费模式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潮品牌、电商、游戏、高质量消费等带来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内需的另一个重要引擎是投资。新基建(5G基站产业链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等)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的加大将直接带动相关领域受益。在产业梯队方面,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核心科技(芯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迎来战略布局的政策机遇。
一方面用一些提升消费的手段使得GDP构成比例变化,另一方面对技术突破的迫切刻不容缓,再加上各种大湾区、城市圈、经济带,以及自贸区、自由港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提效赋能。而在众多的经济圈中,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内外循环的接入口。
首先,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市场制度、规则的对接区,以0.6%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国5%的人口,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当内地与港澳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内外联动的高质量发展,大湾区有望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级市场”,从单纯的产业转型迈向服务经济甚至更高的创新经济转型,成为双循环的主阵地。其次,香港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肩负起人民币“引进来、走出去”的重任将为双循环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提高经济韧性。
10月9日,深圳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数字人民币从封闭走向相对开放,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深圳“改革先锋”的角色再次得到验证,大湾区在双循环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也不可或缺。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的肩头,就是一座山。同样的,时代的一粒米,落到谁的家里,就是满满的粮仓。独立自主、高水平开放的双循环方向明确,而如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发展路径、提升有效投资、打破负债高企、调动各区域的积极性或许是落地成果的关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意义深远但过程肯定是缓慢的,如果以10年为一个周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已是完全不同,而2030年,可能又是另一翻新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