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聊期货杠杆,最近比较好操作,每天做个5%~10%的回报率难度不大。我看群里跟着操作晒单的都做的不错,像喇喇,马里奥,G都达到了这个水平。
做期货做杠杆,首先是做对冲现货,保障资产不贬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持续稳定盈小利。不是一夜暴富。
开仓以后剩下的时间比较多,可以多看看书。这两天在看《邻家的百万富翁》,这本书的财富金钱和投资消费的观念非常正。我打算写几篇文章来介绍书里的理念和看书的心得。
假如书里内容让你觉得熟悉,那很正常,关于收入和支出,投资和消费,古今中外都是人一生的命题。
假如书里的观念让你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受到了冒犯,相信作者也不是有意针对,良药苦口,这种刺耳能修正你之前很多关于金钱财富和消费的错误观念,也会让你作出财务决策时更稳健。
今天先说说这本书的核心概念 :伪富人 VS 真富人
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你先看一下下面几个问题。
你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了吗?(包括衣食住行,也包括各种房贷,车贷,消费贷款,信用卡还款)
你手上的净资产能达到你家庭年收入的两倍以上甚至更多?
你住的社区里,你比周围邻居的收入的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吗?
你最近三年换车的频率有多高?
这些问题都关乎你正在成为一个伪富人(收入报表型富人)还是一个真富人(资产负债型富人)
伪富人,装得像富人,很想成为富人,但实际上不是富人。
伪富人有两高,社会地位高,消费水平高,他们试图模仿那些高消费,耀眼的真富人,但这几乎不可能做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只占到真正富人所产生收入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伪富人的收入全都用于消费,而且消费那些象征很高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物品:房子,车子,衣服,精美的高尔夫球装备。
书里列举的典型的容易出现伪富人的群体出现在医生,律师,金融业者(可能因为是美国人的原因),是很典型,社会地位高,消费水平高。
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着高于普通职业的收入。他们怎么里面怎么会有伪富人呢?
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当我刚毕业,作为社会新鲜人进入的是一家深圳关外工业区里的一家公司,月工资两千出头,半年的时间,我就攒了一万多块,不可思议吧。当时我是工程师,坐办公室,住在公司宿舍,吃饭公司食堂,出差公司报销,少有的消费就是周末见同学聚聚吃个饭,也就几十块而已,而且还不是每个周末大家都能碰面。
后来换工作,进入关内,科技园,大公司,收入过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后来自己干,收入更多的时候,发现钱总是不够花,攒不下来。收入已经是当时毕业的几十倍了为什么攒不到钱,都花哪了?朋友聚餐,走,周末去唱K,走,出了新电脑,买,车子要加个配饰,买,下雨天不想挤地铁,打的,房子不舒服,换。反正就这么稀里哗啦的钱都溜出去了。
对比这前后的变化,我发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在关外工业区,周围都是工厂,消费的主流人群都是工人,公司的同事即使年龄大一些的收入也不是太高,所以环境给我的消费压力很小,这包括,你住的房子,拿的手机,穿的衣服,抽的烟,平时的娱乐等等,当时我住在公司宿舍,水电不用钱,用300块的诺基亚,抽三五块的烟,周末基本没啥娱乐,去和同学聚一次也就会花几十块,而且还是大家轮流坐庄。
后来进入关内,科技园,大公司,虽然周围没有什么富豪 ,(当然要考虑当时公司里的高管,收入上千万的也很多,但是当时我毕竟很少接触到这样的高管,不在考虑之列),同事变了,虽然收入高了,但是环境带来的消费压力也大了,这群同事年龄大的普遍有车,甚至很好的车,抽的烟是几十块的芙蓉王起步,出去吃顿饭至少要几百,年轻的都租房子住,一个月也要几百到几千,手机都是新款的,周末娱乐要去唱K,去酒吧,打麻将,打羽毛球,一次几百一两千都很正常。
消费的改变是全面的,作者说这就是周围环境带来的消费压力。
虽然我没有模仿富人,周围也没有什么富豪,但是我在潜移默化的模仿周围的同事,比如我收入更高的同事,比我更年长,储蓄投资积累更多的同事。虽然这种模仿是我自己大多数时候没有意识到的。
明白了,什么是伪富人,再来看看什么是真富人
再举个例子,假如路上看见两个人都开不错的车,比如50万的宝马,怎么判断两个人那个是真
富人,哪个是伪富人。
A,年收入 30万,除了日常消费还背每年还款10万的房贷。
B,年收入1000万,三套房子已经还清,除了宝马,家里还有三辆车。一年的开销100万。
答案太明显,从资产规模上看很容易判断,更重要的是A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而B虽然消费也很高,甚至是A的几倍,但是他的收入高出A太多,这样的消费对他而言并不会感到吃力,捉襟见肘。
不过B并不是书里真富人(资产负债型富人)的典型,B属于真富人里那些耀眼的富人,是受媒体,大众,新闻最喜欢追捧的那一小群人,像演艺明星,职业运动明星,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最好的新闻标题。让大众以为百万富翁的生活都是这样的。
那作者调查的,沉默的,藏在邻家的,真正的大多数的百万富翁是什么样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