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是有记忆的,这是我最近的一个认识。因为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食物的偏爱也发生了变化。
刚上班那几年,每次值夜班,我都会先打电话问问娘做什么饭,如果包的水饺,那我就不回去吃了;而现在,隔段时间不吃水饺,我就会犯馋,基本每个星期父母也都会打电话问一问哪天回家,如果回去就包水饺吃。
饭桌上,姥爷每次问女儿水饺好吃吗,女儿都说只要姥姥包的都好吃,就喜欢吃姥姥做的饭,包括蒸的馒头,炒的土豆丝,她最爱姥姥的味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8262/d6c5776663f8dac6.jpeg)
饺子是北方人最讲究的面食。老辈传下来的习俗:有事再忙,饺子成行!也有说:出门饺子进门面。
除了饺子,面条是我国北方人最讲究的第二种面食。出行前吃饺子,是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既有出门交财运的寓意,也有盼望亲人早日团圆的寓意。进门回家的第一顿饭吃面条,是盼望家人们长长久久,永不分离的意思。
人们虽然赋予了饺子和面条不同的寓意,但是通过它们所传达的祈愿却是一样的。
饺子,不光是出门前的祝福,也是北方民间大部分的节令和隆重场合里最高规格的饭食。除了清明、端午、中秋,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
家家户户包饺子的场景都是说不出的温馨。擀面杖节律轻快的咕噜咕噜声是主妇们奏出最动听的乐章;双手间捏出的一个个大小均匀、形状一致的面元宝,是民间创造数量最多的艺术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8262/af449aa25cf34608.jpg)
“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次,一股脑儿赶上坡。”当时,正在包水饺的娘给我和弟弟出这个谜语的时候,我们没等娘说出后两句,就笑哈哈地给出了答案。关于饺子的这个谜语,不但概括了白面饺子的色状,还形象地描述出了从下饺子到出锅的过程。
待一盘盘饺子端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个个脸上那满足的笑容从桌边一圈一圈扩散开来。不知道是热腾腾香喷喷的水饺感染了家人的情绪,还是一家人和谐温暖的氛围感染了水饺,雾气弥漫中笑语盈盈,刚出锅圆鼓鼓的饺子肚像极了人们微笑着的腮帮子。
饺子,不止是吃出来的氛围,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过程更是一副难以描述的和美画面,尤其是大年夜的饺子。
大年夜的饺子,一定是带着烟花松香的气息,和着春晚的味道,弥漫在人们一岁一岁幽深的记忆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8262/b586093f59ff2c1d.jpg)
人们惯于包饺子的手法、面皮的原料,以及馅料都有所不同,而且盛放饺子的工具------盖顶,也是极有讲究的:
大户人家都用方盖顶,寓意是“饺子(教子)有方”;小户人家不大讲究,“饺子直,不走歪门斜道。”
关于盖顶的这一讲究,我是从一位老师那里知道的。他的感叹是:越大越想听妈妈的话了,句句箴言!这句话,也正是我想说的。
而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最常用的盖顶是圆形的。之所以是圆形,我想也是有原因的,以前盖顶的功用,不止是用来盛放水饺,它也是最好的瓮盖子和晒少量粮食的工具,也有用它来做锅盖的。圆形的盖顶上面放着一圈一圈圆鼓鼓的水饺,那才真是团团圆圆,最好寓意的象征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8262/1fb7224e7f3c8ba3.jpg)
好长时间我就想写写家乡的水饺,原本以为全国人民都知道,没什么好写。后来才了解,原来全国各地的习俗差异那么大,南方很多地方竟然很少吃水饺。这应该跟传统面粉的原植物------小麦的生长范围有很大关系。
人们之所以喜爱水饺,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颜值和名气,从营养学上来说,饺子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它在主粮的基础上,可以任意搭配各种菜蔬。馅料可荤可素可菌菇,既能包裹“山的味道”,又能包裹“海的味道”,万般滋味肚中藏。面皮的原料也是越来越广泛,五谷杂粮甚至蔬菜水果都能磨面打汁和成面团、擀成面皮,包罗万象。
有一副关于饺子的对联写得极好:
上联: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包
下联:凡间有之人间存之仙界寻之尽情攘括
横批:汤中尤物 有容乃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8262/6cf0bbeb3c898448.jpeg)
我们说的饺子,通常情况下都是指通过媒介水,煮熟来吃的水饺。广义的饺子还包括蒸饺、煎饺等,也有很多人俗称包子,可是包子的范围那就更广泛了。不管什么形状、如何做法,只要是面皮包裹着馅料做出来的食物都可以称之为包子;而饺子传统上一般指耳朵形状的包子。
说到耳朵形状,就不得不说一下水饺的来历。据说,水饺是由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祛寒娇耳汤”演变而来。因张仲景去世的那天正好是冬至,又跟当年冬至那天他舍“祛寒娇耳汤”之地大有渊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冬至那天都会包一顿饺子吃。所以也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广泛流传。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饺子的形状和种类早已大有改观,并成了国人的代表食品,然而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及。
今天是冬至,人们都在吃着热气腾腾各种馅料的美味水饺的同时,也请记得张仲景和他的“祛寒娇耳汤”。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8262/fa63c3a261d88d02.jpeg)
水饺的这一来历,完美地诠释了中医药药食同源、医药同宗的理念。两千年来,水饺沉沉浮浮、中医药跌跌撞撞,在历史的长河里一路翻滚,温暖疗愈了数不清的身心。
作为一个中医药人,我竭力传承,我自豪颂扬,为家乡的美食,为民族的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