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有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大脑灵活,追随外界的早教启蒙,但又觉得牵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焦虑。根源,我们没有认识、掌握大脑的设计图。
学龄前的儿童大脑就像毛坯的连体别墅。设计图纸前,思考我理想的户型是怎样的?规划最理想的状态是怎么样?我现有户型的局限是什么?它的现状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设计图,通过整体的规划让他看上去更敞亮,更宽大,更舒适,接受他的局限,通过调整,让我们设计图纸通过团队的合作达到最优化。小户型面积最大化,大户型锦上添花,看上去更大。回到全脑启蒙话题,就是五感二识(眼、耳、鼻、舌、身、意、情感)。
大脑有他的邻居。左脑,这位邻居是个“老学究”,特别严谨。喜欢秩序、细节、文字和逻辑;右脑,右脑是一个“艺术家”,特别自由,喜欢大方向、随性、情感、表情等。
大脑还有上、下邻里,我们称它为上层脑,下层脑。上层脑这个邻里的工作职权是管理人类更加高级的一些思维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计划性,同理心,自我管理这些东西。下层脑邻居的工作职权是掌管人类的最基本需求,比如吃、喝、吞咽、呼吸以及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
为了让我们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上层脑、下层脑需要合作、匹配、调频。
02
培养优质大脑,打通儿童全感官的5把钥匙:
1.接纳情绪。少说“不”,用“可以”转换。
2.描述问题,给予信息。“三字经”让上层脑参与运作,带领孩子运用高阶的思考能力和同理心。通过陈述句、多提供引导解释信息。
3.总结需求,邀请动脑。转一转,上层脑、下层脑的合作,让孩子自己做。
4.打通全感官。体验感更丰富,参与感参与得越多,孩子接受的越好。
5.有趣比有用更重要。父母的认知、改变。父母的言语、行动带给孩子的信息是温柔,友爱的。
03
海灵格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
当父母关系失衡时,孩子会奋不顾身哪怕是跳进火坑,都要来修复父母的情绪,拯救父母的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小大人候群症”,指的就是那些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父母吵架、情绪不稳定时,会被迫过早担起家庭的责任。
不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习惯去讨好所有人,遇到问题也不敢向任何人求助。
久而久之就活成了空心人,内心贫瘠、思维受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