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第26章中的两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举一反三的思考。玛德琳不喜欢凯斯老师。
老师通过羞辱的方式让孩子爱上学习是不对的。但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愤怒,陷入情绪的泥潭也是不会有什么帮助。毫无疑问,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出现了恶化。
妈妈要做的不是改变老师。老师只是社会上的一个普通职业,我们不用指望所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有道德感的或有教育理念的老师。就像我们不能指望自己的每一个同事业务能力都是过硬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的孩子遇上的现实环境。很庆幸的是,这样的老师在孩子的生活里没有占据了全部。
相比较事情本身带给我们的愤怒来说,最终如何让这件事情变成一次成长的契机,是我们需要突破的。这个过程很难,但是谁说教育孩子是简单的事情呢?尤其是遇上这种困难的事。
妈妈需要做的是:(1)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2)给孩子提建议自己怎么去面对这种状况,引导孩子想出办法。
(3)妈妈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间接的让孩子看到自己错在哪里。此时如果直接批评孩子,通常会带来比较糟糕的结果。
聊天时的引导问题:
你觉得,如果一个老师知道她的学生讨厌她,这个老师会快乐吗?
如果你是老师,而你的某个学生对你说了XX的话或做了XX的事情(类比孩子行为),你会怎么做呢?
孩子可能会说:如果有学生这么对我,我觉得没什么呀,可以接受呀!妈妈可以进一步说:“明显XX老师和我们的反应模式不一样,或许她当时心情不好,或许她就是很在意这个问题。不管怎么说,不管我们有多讨厌她,其实也说明了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的每个行为都是正确的。这件事情让你很不高兴,我很理解。咱们来想想看,你能做什么让自己觉得舒服一些?”
妈妈不用质疑孩子对老师的评价,这样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敌意,并且让孩子为自己辩解。如果妈妈站在老师一边,会引起孩子更多的敌意。如果妈妈站在孩子一边,则会强化孩子对老师的轻蔑态度。妈妈只需要认可孩子的愤怒和不满,但是不要被这种情绪带走。同时和孩子坦诚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能够促进合作的方式,这样就能让事情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遇到相对极端的事件,其实孩子们接受的速度和转变的过程是没问题的,反倒是我们做父母的,情绪上容易过不去。是我们自己被击中了。我们自己反击的、愤怒的情绪强化了孩子受伤的程度。所以在这个情绪开关上,我们自己觉察自己的卡点也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那个一直卡着我们的点。所以教育孩子的事情和父母的自我成长是绑定在一起的。想一想,真是太难了,但是这届孩子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挑战。但是挑战过后,我们必会遇见升华了的自己。最后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我们去拯救孩子,而是孩子拯救了我们。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严格的课外英语老师,当时她的方法让我非常受不了,但其实孩子是可以接受的。现在我反思问题所在,就是当时我没有学会和老师沟通,因为她严格外表下的权威感深深的把我压制住了。但其实现在我还在借鉴很多她的方式。所以其实当时问题的核心是我,我当时就被卡在那里,不沟通,只是抱怨。不过现在自己能够打通也是不错的。
如果一个老师知道学生讨厌他,他会怎么做呢?
你知道有人不喜欢你吗?你是什么感觉?
不喜欢我的人有很多,人吃五谷杂粮,哪能让所有的人喜欢呢。举个例子,从以前的单位辞职时,领导极力挽留,承诺升职。但是我执意要走。这时肯定特不招领导待见。或许他觉得我不懂事。与一些朋友的意见不一致而联系逐渐变少,对方对我的喜欢也会越来越少。
但是,就是在这些过程中,这么一回忆,一梳理,我发现一直以来自己是个坚持自己想法的人。
那么,请问,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呢?我的坚持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
我喜欢梳理自己的卡点,同时带领别人梳理自己的卡点。我喜欢陪伴孩子,同时和别人分享我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