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状况浅析之一
作者:石宏博
前言:
昨天译析了一篇夏完淳志士的《即事三首》其一的诗文。对于民族英雄,我向来敬重。所谓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夏完淳志士的抗清事业,虽然没有功成,但是,他的事迹仍然让人凭轩涕泗流。民族之间的斗争是凶险的,我们就来看一看,当时汉族的社稷究竟是怎么一种情况。
昨天由于时间限制,关于明朝末期状况的分析没有展开来写,今天补上。
正文: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生灵涂炭,干戈四起,血流漂橹,民不聊生。
首先,气候变化,所谓明末清初全球气候变冷,是为明清小冰期。伴随而来的是各种极端气候现象,在中国,因为气候灾害和动乱而损失的人口超过了80%(从一亿人口减少到1400万),在西方,比较有名的爱尔兰土豆大饥荒,也是这个时期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灾害之一。
所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这个移星易宿,很多时候并不是说天上星宿的位置改变了,而是天上星宿轮转变化所代表的气候轮转变化,发生了变化。
具体的原因,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太阳系在银河系臀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一直在运动),从而,太阳受到其他星体的引力扰动,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从而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
简单来说,当时遇到的情况是,春天该来的时候没有来,秋天却是比平时来的要早很多,这是大体的情况,伴随着雨水的反常,气温的变化,造成了大面积的粮食减产甚至是绝产。
这是明朝末年所面对的气候环境问题,谓之天灾。
人祸呢,大规模的、短时间内爆发的人间祸劫,往往来自于各种秩序的崩溃。这个秩序有政zhi上的,有武装力量上的,有经济上的,也有文化上的,还有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劳动关系上的。
先谈谈武装力量上的。
这个时候出现了三种力量,第一种是兵,第二种是匪,第三种是外部敌人。
兵呢,先看军户,再看武将。
明朝的制度是军户制度。所谓军户,是指户籍上面写的就是军户,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不允许从事其他职业。
他们居住的地方在卫、所。卫所除了平时训练和保管器材、装备的地方,还有大片的田地,也就是所谓的军田,是军户们赖以为生的土地。
在洪武年间,情况尚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军户的田地,有的被上官侵占,有的被上官卖给当地的地主大族。没了土地,当然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军户,有点能力的就去逃亡做苦力,但是因为逃亡的他们没有户籍,所以命运往往非常悲惨。没有能力的,就只能吃糠咽菜,有的时候还不一定能活下来。
这是军户,再看武将。
明朝的武将的地位,在中后期非常低下,当然,他们的日子过的是不错的,但是,活得非常没有尊严,也被文官们看不起。有的一二品的武将,甚至自称是文官的门下走狗。在明朝中后期,武将被认为是粗鄙的职业,万万是不能和文官相提并论的,这也导致了武装力量的训练与装备废弛。
综合军户与武将的情况,当时明朝的武装力量的状态是,卫、所缺员严重,一个有1000人配额的卫、所,能找到的活人可能不超过100个,至于能拿起武器,拥有一般战斗能力的可能都超不过十个人。而这十个人,还都不在卫、所的编制里面,而是武将的亲卫,私兵。
如此一来,兵,这个方面,不但没有战斗力,而且,组织上也脱出了朝廷的掌控。这样一方面没有抵御外来侵略(或对内镇压)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时间长了,一旦形势有变,各地的野心家们,都有了成事的抓手。
看完了兵,我们再看看匪。
由于各个地方天灾不断,活不下去的农民,极大地壮大了匪的队伍。
这里面我用了匪这个称呼,是因为绝大部分都极为残暴。比如在战时驱赶妇孺老弱去填平壕沟的,在平时,夺其妻女,抓其丈夫做壮丁的...至于吃人、屠村、屠城,也并不少见。
他们的组织结构,分为老营和其他。老营是真正的自己的家的兄弟,在战时有的时候,充当执法队的作用,而其他的,在他们眼里都不能算作是人。
与秦朝末年,汉朝末年,元朝末年的起义都不同。秦朝末年和元朝末年的起义,大部分都是由有一定教养的人来领导的,而汉朝末年的起义,是有信仰的,更加不一样。
唯独明朝末年的起义,这般残暴、血腥。
上面是兵,匪,我们接下来再看看外敌,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是在李成梁时期做大的,本来是养寇自重的产物。后来,李成梁去世,加上边军糜烂,渐渐地,无人可制。
再到中期,山西的八大晋商(清朝的八大皇商)通辽,向建州女真走私,生铁、兵器、粮食等等战略物资,其势力越打越强。
到后期屡次入关抢掠,终于成为了心腹大患。
兵、匪、外敌,在这三种力量的作用下,明朝这座大厦最终轰然倒塌,整个神州的人口也从一个亿跌到了1400万,几乎十个人里头只有一个人存活。这不得不说是一场惨剧。
好啦,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至于政zhi,经济,文化和劳动的秩序是如何崩溃的,我接下来接着写。总体来说,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能吸取历史教训,越来越好吧。希望,我的这个希望不是奢望吧。不过,这个越来越好,应该是挺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