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支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这是诗人废名的诗句,每当读这首诗时,我都会想到这样一个场景,诗人在深夜打开台灯,在一片寂静中,翻来一本书,灯光照亮了书中的文字,而诗人的神情专注,一页一页地翻着,不知天将破晓,不知老之将至。窗外,雪花飘落无声,在夜的旷野上,厚厚地积了一层。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场景想象,是因为我也常常这样读书,纸质书翻动起来,会有一种厚实的温暖感,而轻柔的灯光也是一种陪伴,那些沉睡在书中的生灵,在这样的夜晚,慢慢苏醒,由我眼入我心,带着我完成一次次奇妙的冒险。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情景,经历了战争痛苦的华生医生,在伦敦租住房子时,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福尔摩斯,他们共同经历冒险,打击犯罪,游走在伦敦街头,探寻着被黑暗遮蔽的角落,我觉得这种暗黑的氛围与我读书时的环境很像,只是如果恐怖小说的话,那是尽量避开这样的环境了,因为看完后很容易乱想,而且恐怖故事里是很少有大侦探保护你的安全的。
还有一本书,叫做《水浒传》,我很小的时候读的,当时小学还会收集水浒卡和兵器,然后放在图册上,这让我对《水浒传》产生了极为浓郁的兴趣,以至于得到一部《水浒全传》,会迫不及待地把它读完,年纪太小时,无法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但情节本身已经足够,一百二十多回的内容,读起来毫不枯燥,而且,即使那时的感觉模模糊糊的,仍能感觉到人物塑造要强于很多作品,还有一种隐隐透出的真实与悲凉的感觉。
印象最深的,是临近书的结尾,鲁智深坐化那一段,鲁智深随宋江征讨方腊结束,留在杭州寺院,一日钱塘江潮信涌来,鲁智深以为是方腊残党杀至,连忙取禅杖就要厮杀,众僧一边笑他,一边解释了潮信的来历。鲁智深便想起他师傅说过的话,潮信到来之日,便是他圆寂之时,于是心下释然,沐浴更衣,盘腿而坐,不多时便魂归极乐,并留下了一句偈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着文字发怔,像是被带入了一个自己未曾到过的境界,也许可以用文字的升华去解释那种感觉,但这样的形容远远不够,必须去完整地读过一本书后才会有那种感觉。
在之后的阅读生活中,我还会常常有这种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形容的感觉,像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高老头》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想这是文字带给我的一种奇妙,不同于电影和动画,更为独特的体验。
可能是小说这种形式的原因,让它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电影和动画要顾忌更多,技术,演员,审核,层层甄选,方能创造艺术,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妥协,有变故,相对而言,小说要自由得多,至少在构思和完成这个过程中,作者是拥有着主导权的,可以恣意地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
小说是一门包容的艺术,他总是吸收着不同的元素,以丰富自身,也许不同的小说拥有着相同的内核,但却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于是当我决定动笔写一些东西时,我常常会问自己,我能给这个时代带来什么呢?
我觉得好的作品一定能反应出来时代的一些特性,离开生长土壤,凭空虚构的作品很难引起广泛的共鸣,所以我现在越发喜欢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越来越能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因何而喜,因何而悲。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着无数帝王将相、能人志士,即使是现在,仍然有人在默默奋斗着。他们的故事常常会给我以启迪,我知道这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中国人的处事原则,无论古今,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都拥有着一种文化共鸣。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我觉得不是说写一篇文章或小说去进行说教,而是通过我们的文学去传递我们的审美与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为作品赋予时代内涵,使其能够给人启迪,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或许我仍在求索的过程,对于每个作家来说,寻找表达风格,就像是擦拭内心灰尘的过程,通过一次次擦拭,内心变得越发清晰闪亮,无数细小的支流,终会慢慢融成一股洪流,汇入更广阔的海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