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3)齐湣王的下场
【原文】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
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
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
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赢、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译文]
燕王全国动员,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国尉斯离率师与韩、赵、魏三国军队会师。赵王将赵国相印授予乐毅。于是由乐毅统帅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也全国动员,战于济西,齐军大败。
秦、韩两国隔得远,土地跟他们没关系,乐毅请秦国、韩国两国军队分了战利品得胜还朝了,分配魏国军队去经略和魏国接壤的宋国土地,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取和韩国接壤的河间之地。然后独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北上,要灭了齐国。
剧辛劝谏说:“齐大而燕小,如今咱们靠着诸侯联军,击破他的军队,应该及时攻取和我们接壤的边城,扩大地盘,这是长久的实利。现在放着这些能攻下的城池不攻,深入敌境,也不能把齐国怎么样,燕国得不到实利,还和齐国结怨太深,以后您一定会后悔呀!”
乐毅说:“齐王自以为功高盖世,又觉得自己的本事比手下人都大,有事不跟臣下商量,贤良的人都被他废黜了,身边全是阿谀奉承之徒,政令暴虐,百姓怨恨。如今主力部队崩溃,如果我们乘势攻打首都临淄,他的人民一定会反叛,他内部乱了,齐国就可以拿下!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等他悔悟自己的过失,痛改前非,开始体恤下属,安抚人民,他们又团结起来了,那就难搞了。”
于是大军深入,直取临淄。齐国果然大乱,失去章法,齐湣王直接就跑了,乐毅进入临淄城,把齐国宫廷宗庙的宝物、祭器,全都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到济上劳军,赏赐将士们,并封乐毅为昌国君,派乐毅继续攻取齐国剩下的城镇。
齐王逃亡到卫国,卫国国君把正宫让给他住,供给他所需之物,自己称臣侍候他。但是呢,齐王还非常不逊,把卫君呼来喝去,真把自己当主人了。卫国人气愤不过,攻击他。他只好离开卫国,又先后投奔邹国、鲁国,但都放不下骄傲的架子,邹国、鲁国就闭关不让他进,于是到莒城去。
楚王派淖(nao)齿将兵救齐,齐王任命淖齿为齐国宰相。淖齿看了齐国这形势,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他想和燕国秘密结盟,瓜分齐国土地。于是逮捕齐王,数落他的罪状,问:“千乘、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天降血雨,衣服都被污染了,你可知道?”齐王说:“知道。”“赢邑、博邑之间,土地崩裂下陷,地底的泉水都露出来了,你可知道?”“知道。”“有人在宫门外大哭,到宫门口去看,找不到人,走开呢,又听到哭声,你可知道?”“知道。”淖齿说:“天雨血粘衣,是天警告你;地裂及泉,是地警告你,人哭宫门,是人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你,你却不知警醒,是不是该杀?”
于是在鼓里将齐王弑杀。
[点评]
齐湣王在国破家亡的败逃途中尚且这般傲慢无礼,足见其已疯狂到何种程度。不过,即便此时齐湣王幡然悔悟,那也为时已晚,因为他已是天下共诛的独夫民贼。即便齐湣王对卫、邹、鲁诸国谦虚恭敬,这些本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也不敢真的为了齐湣王而得罪诸侯联军。
《资治通鉴》关于淖齿对齐湣王三个质问的记载,当是来自于《战国策·齐策六》。只是《战国策》中记载齐湣王的三个回答均为“不知”,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却成了“知之”。不知这是因为司马光看到了其它史料来源,还是刻意将“不知”改为“知之”。然无论是“不知”,还是“知之”,齐湣王的回答都有其令人恼怒、死有余辜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