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
我今天是加班时间,我在这个时候写下这段文字是不是公私不分了?不想管了,我还是写下去吧,好像只有写下去才能继续安心的工作。
今日周六,阳光大好,和熊先生吃完午饭后,我就又回到公司了,拉开公司的几扇大窗,阳光好不吝啬的宣布他的到来,我也无意躲避,竟然把椅子搬到了窗下,盖好小毯子,睡熟了,有半个小时?醒来竟是被各种推送消息震醒的,也不知该是感谢还是该是抱怨。现在想来感谢的成分是不是应该大些,毕竟是在公司。
近几天在读「文化苦旅」,虽然看了才一半,但是略有所感,只是想写下来,一来是怕不落笔的话思想会掉,二来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把思想连成一段文字。好了,下面好像是正文了。
文化苦旅,旅途对作者来说应该不算苦,苦的应该是自己脚下的时光与历史上辉煌的时光相比时,此情此景未免太过凄凉。读时感觉自己每一篇文章都好熟悉,比如「宁古塔」,比如「都江堰」,但是读起来每一篇文章都感觉是重新回味这个地方的味道。读完才知道,原来宁古塔留下了一段一段被人歌咏的友谊佳话,比如,元朝骆长官被流放,他的朋友孙子耕可以一路相伴;比如。康熙年间,蔡毓荣被流放,朋友何世澄不仅一路护送,还陪住两年多。这便是苦难中的高贵。而我,谁陪我高贵?
其实之前读的书籍都是一本讲述一个故事,我佩服作者的文笔,佩服作者的构思。但是读完一本书,我更佩服余秋雨老师的博学,每一章单独说都是一个点,每一个点体会都很深,我费解,这么博学的人,装了多少故事。书中还有一章,叫「巴金百年」,曾经享誉盛名,但是在他不能动,不能说的时候,却有奇怪的声音出现。他一生的基调就是忧郁,他背诵但丁的「神曲」,在他的声音中,作者说,他感受到了一种大灾中的平静,平静中的祈祷,祈祷中的坚守。相隔六百五十年,巴金与但丁交融于顷刻之间。
最后有对妈妈的描述,独立成章。联想「自在独行」一书中,妈妈的织布机,好像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妈妈有磨灭不掉,割舍不断的感情。每个人都在对这个世界感受着,探索着,有妈妈,心凉时,可以想想家。
我不知道博学的余秋雨老师感情生活怎么样,我只是觉得好累,比起付出感情,玩弄感情真的很轻松。争吵使我坐上不知方向的车,黑夜给我加上蒙层,我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当我独自蜷缩在角落,我感谢给我一个外套的人。我知道,我如果可以活的好,我可以照亮我的小家,兴许还能照亮其他一些人。如果生活可以像程序一样,实现方法很多种,但是总能找到正解就好了。
我羡慕作者满腹诗书,有把历史连成线的功力,所以,每去一个地方,作者可能比当地人都要了解其历史,每每看到一个景观自然会有更深的感情流露。而我?读过「曾国藩传」、「明朝那些事儿」,实地去过天津、江苏,在北京,去了北京大学、圆明,颐和园,前段时间还去过云南,但是呢?除了明目、愉悦心情,再也领会不到其他感触。我羡慕作者对生活的把握,对生活的操控,不然怎么写出作品?我只是想找到自己的天地,使出我所有的力量,取得一点成绩,我对不对?我是无知的。
于 2017.11.07 再次修改。
我很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