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风骨,方能得到崇敬。外强中干,至终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的骨气要比西方世界的骨气要硬的多,但硬必然有软。所以相对于外国人来说,我们离向内发展,个体独立的距离相差甚远。一百年前,清政府丧权辱国,从历史角度来说,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但终究华夏民族挺了过来,看样有骨气的说法还是占上风。
这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部分,同时不间断的文明孕育的精神始终发挥着效力。
骨气来源于自信,自信来自物质的富足,物质层面决定精神层面。当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并不全如此,历来有眉骨的人也不少。人们可以追求物质富足,但决定不了骨气的存在,物质富足了,自信是有了,但很多的自信产生不了骨气。往往能迸发骨气的人,是那些历经生活磨难的人,社会底层的人。
当苦难将一个人逼迫到绝境,骨气的力量就会显现。这一条适用于所有人。对于骨气所面对的事情,比如民族尊严,显得无比神圣,对于生活琐事,骨气往往忽略。然而因事而异,骨气的大小也就注定存在不平等之上。但拥有骨气,始终是一个人的高贵品质。自古以来,歌颂这样事迹的文章数不胜数,激励了一代代人。
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的“和稀泥”,正话反话都能自成一统。因为勇敢,人类开天辟地,成就梦想,才能走到今天。面对巨大的敌人——软弱,骨气作为一种力量,始终将勇敢进行到底,直到头破血流。
我们自然主张,有些骨气运用得当,有些则应弃之,不然就会成为“意气”。骨气深深烙印在骨子里,才能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机发挥出来。这叫性格,骨气形成了性格中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需要滴血的,也是痛苦的。但当性格中有了骨气,那就顶天立地,所向披靡。如此,就离眉骨十万八千里了。
不争则无与争,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有骨气,而恰恰相反,骨气是“争”的资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