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鱼不多呀 | 来源:发表于2021-01-18 00:15 被阅读0次
沉默的大多数

第一次读这本书,读的很快,忘得很快,懂得很少。

第二次读这本书,我放慢了步调,才发觉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阅读这本书。

提起王小波,大家就会拿来跟鲁迅对比。李银河曾言,王小波继承了鲁迅。

继没继承,我等小辈不予以评价。我们还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是个当局者。倘若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再来比较,感触会更加明了。

鲁迅那个年代,任凭他用多犀利的言语刺激大家,警醒的人依旧寥寥无几。反而几十年后,大家背诵着他一部部作品长大,剖析着当时的昏庸,感慨着现代的进步。

是的,现代进步了,也文明了许多。但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丑陋。王小波用个人的经历,冷嘲暗讽的诉说了当代的故事,当代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的故事。这,沉默的大多数。

本书第一篇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我们总是在信得过的人面前妙语连珠,而在公众场合则闭口不谈。“在外面少说话,多听”,我是这样被教育而长大的,因此在外人看来我是一个安静内向话很少的人,由此推断我是一个很温柔,很软弱的人。这也是沉默大多数中的一类人的性格特点。

当然,由此推断别人性格,也太过草率。毕竟我的人生格言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弄不si你!倘若这样,那就表明沉默的人不会一直沉默。

然而,沉默是一种至今都很普遍的现象。不知是沉默的人容易被欺凌,还是被欺凌的人最后都沉默了,又或者沉默是对事物旁观的一种状态。

这本书里很多话语,看似平常,细品起来,确实问题诸多。

【怎么一切好的东西都属阳,一点不给阴剩下?】因为,【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任何好话。】看吧,话语权就是这么的至高无上,却又无可理喻。

小时候看电视,我们第一反应,他是好人,他是坏人,非黑即白。稍长一些后,遇到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定他一定不会做坏事。反之,也很难相信坏人会做好事。再后来,我们发现恶人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也有恶的一面。那,善恶又是谁划分的呢?套用书里提到的一句话【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还有一句让我感触颇深的话【因为狂信,人就不想讲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这句话都是受用的。比如说,传销组织、邪教组织等等,你很难用道理跟他们讲清楚事情的利害关系!

那怎样保持理性呢?王小波说:关键是 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但若从理性和乐观中做出选择,颇不容易。

夜已深,匆匆结尾。初次认真写书评,总觉得自己跑题了。。才疏学浅,小试一下。

相关文章

  • 这,沉默的大多数

    第一次读这本书,读的很快,忘得很快,懂得很少。 第二次读这本书,我放慢了步调,才发觉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阅读这本书。...

  • 《沉默的大多数》----关于沉默

    王小波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多他的经历,批判了很多他不认可的现象,大部分在我看来批判的切入点可以说是鞭辟入里,每个字都...

  • 沉默的不再沉默—《沉默的大多数》书评

    沉默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沉默就得说话,说话又大多是废话,废话里只夹了一句两句有用的,常常让我觉得“这话就不如不说”。...

  • 沉默的大多数

    起初在书摊上看到这本书并决定买下来,只是因为在许多花花绿绿的书籍封面中它最为简洁。在没有开始阅读之前,我对本书作者...

  • 沉默的大多数

    都市世俗的灯光,像平常那样消去星星的踪影。天空虽然晴朗,却只能看见几颗特别亮的星星,淡淡地分散在一些地方...

  • 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是梦里追逐者。 沉默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方式。在诸子百家争鸣,一个个为了国家利益。主...

  • 沉默的大多数

    想成长不能不读王小波。 以往看《白银时代》《黄金时代》对他颇有偏见,觉得他粗人一个。大概这就是文人的魅力,时而郁郁...

  • 沉默的大多数

    时光若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转眼间已经工作一年有余,偶尔回想起来,十多年的时光剪影在脑海一一掠过,恍若昨日。怀念吗?...

  • 沉默的大多数

    耳机里的歌有吉他的弦配有节奏而清晰的鼓声 ​楼下是自行车吱呀吱呀的声音 ​远方的天际传来呼呼的展望 ​草丛上两只慵...

  • 沉默的大多数

    曾经有连续两周的周末,每次下了晚班一出地铁,就能在成列的队伍里,搭到同一个大叔的电瓶车。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大叔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沉默的大多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ht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