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这么一幅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全国17个省2018年城镇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员工的税前平均工资。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幅图有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只有3个:
工资也太低吧,北京是唯一一个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超过10万的地方;
私营和非私营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太大了吧;
城镇和一线城市那些动辄年薪50万、上百万的工资相比,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但是一个同事看到之后,她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身处一线城市,却领着城镇员工的工资?”
还有的在老家的朋友,也对数据表示十分怀疑:“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多?难道我又拖了祖国的后腿?”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好像一直都是那个被平均的人。
身处平均线以下的大家面面相觑,看着那些年入百万的大神们绝尘而去,内心充满焦虑:真的是同龄人抛弃你的时候,都不打招呼。
甚至一些还没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步入青年危机,不断打探着挣快钱的最短路径。
有钱人很多,但永远轮不到自己。事实真的如此么?当然不是。
有一种欺骗,叫偏态分布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有一种错觉:无论是好友聊天、刷知乎、看公众号,总觉得年薪50万甚至上百万,距离我们非常近,好像就是我们身边再正常不过的情况。
知乎上一个问题:90后年薪50万是什么体验,甚至都有上千条回答。
我们不由得发出感慨:有钱人是真多啊,我们是真穷啊。
但是实际上,国家发布的工资报告,呈典型的偏态分布。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少数人工资水平高,多数人工资水平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你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年薪百万、年薪50万,拥有的人真的不多,大部分都是跟你一样的普通人,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过着不上不下的生活。
甚至现实很有可能是,一个赚百万的人,被认识的所有人反复拿出来“贩卖”。
他有可能是你的上司,
也是某人的亲戚,
或者是某人的网友,
再或者是某人的邻居。
所有的这些人,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年薪百万的表哥”,其他人跟着附和:“对对对,我也认识一个年薪百万的朋友也是这样”。
其实明明就这一个人年薪百万,结果给人的感觉就是:身边真的有很多人年薪百万,自己就是最low的。
前段时间腾讯理财通发布了《2019国人工资报告》,很多数据看着都很扎心:
北上广深整体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8000元区间;
月薪跟工作年限挂钩,但工作10年月薪过万的人数不足三成。
一些普通人的IP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成倍放大,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收入颇丰,生活优渥,但这,真的不多。
大多数人,都跟你一样,一边做着日常的工作,一边感慨别人从哪挣了这么多钱。
其实你是被偏态分布给骗了。
年少有为,靠的是机遇和平台
收入颇丰的90后,我认识的有两个。
一个,毕业于不知名的二本院校,专业更是冷门的食品研究。
2016年一毕业就失业的她,选择跟着一个粉丝量极少的公号博主做助理,底薪只有3k。
从排版和写文章开始,慢慢精通运营、电商和金融,从一名什么都不懂的小助理,到现在负责几十人的团队。
毕业半年后她月薪5w,第3年就年薪百万,还成了公司合伙人。
她不但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人物,还拥有各大行业人脉资源,成长轨迹简直是一条指数曲线。
从当初工作的没人理解到现在工资多的没人理解,她只用了3年。
另一位,毕业于985高校,学的也是热门的金融专业,一毕业就进了投行,整天“投资人”、“VC”挂在嘴边,三天两头全国出差见世面。
你以为她是靠着努力出差和拼命加班才年薪50万的么?
不是的,她的工资并不高,只是因为家在佛山,去年老家拆迁,摇身一变,她就成了“拆二代”。
抛去极少数的创业成功或继承家产之外,你所看到的年少有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多优秀,只是正好遇到了好平台,选对了适合的行业。
一个211院校硕士程序员的薪资待遇,说不定比毕业于清北的生物博士还要高,这就是环境和机遇给人带来的改变。
你看到那些年入百万的人,大多是机遇的受益者。
就好像你出门,是选择坐马车绿皮车,还是飞机高铁。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选择不同,人生轨迹不同。
在当今时代,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挣不到钱,因为挣钱跟才华和天赋无关,而跟平台和机遇有关。
雷军对傅盛说: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拥抱变化,顺势而为,才是普通人奇袭的机会。
那些工资低于平均水平线的小伙伴,也该从知乎编织的“人人年少有为、只有我没啥作为”的幻觉中醒来,将刷知乎的时间用来读书,岂不是更好?
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Get rich slowly”,也就是慢慢变富。
他的个人财富在五十岁左右之前都只是稳步提升,直到五十岁才开始爆发式地增长。
有潜力有实力都不说明什么,只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力,才能助你慢慢变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