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贸易理论
(四)H-O模型
1.前传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看起来已经非常的完善了,为什么还需要H-O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H-O模型并没有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只是对它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但这个补充意义非凡,使得H-O模型成为可以和比较优势理论处于正统地位的国际贸易理论,成为新古典时期中的核心理论。
到底,H-O做了哪些补充呢?有两点:一是给出比较优势形成的解释;二是将单一要素变为双要素,下面我们详细展开聊。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成因的解释:
为什么会有国际贸易?
从表面现象来看,直接的答案是因为同一种产品在两国之内的价格不同,于是价格便宜的国家出口,价格昂贵的国家进口。
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格呢?
比较优势理论的回答是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在该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其(比较)成本更低,于是价格可以定得更低。但是,原则上人们可以进一步地追问:
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Heckscher、Ohlin两人就是追问了这个问题。
那李嘉图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需要从从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时所举的例子来看,他似乎是把比较优势的来源归因于气候。他当时举的例子中的两国是英国和葡萄牙,两种产品是呢绒和葡萄酒。英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呢绒,而葡萄牙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葡萄酒。
葡萄牙的比较优势是来自于气候。但这又怎么解释英国的比较优势呢?显然呢绒的生产跟气候无关啊。再仔细地分辨下去,我们会注意到比较优势理论里隐含着一个假设,那就是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不同。最后比较优势的来源都是技术水平的差异。因为英国当时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纺织业上有很强的技术优势,这就是它在呢绒上的比较优势的来源。
但是,真的需要有技术水平的差异,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吗?
H-O 二人就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了 H-O 模型,想以此解释比较优势的来源。
2.正文
在 H-O 模型里有两个关键的概念,其一是“要素禀赋的丰裕度” ,其二是“要素使用的密集度” 。 H-O 是使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比较优势的来源的。
要素禀赋的丰裕度
所谓“要素禀赋的丰裕度” 是用来描述一国的要素状况的。“禀赋” 带有上天赋予的意思,是指一国天生就有的要素数量是丰裕还是稀缺。
如何量度这“要素丰裕度” 呢?相比较“统计一国之内的要素总量,然后相除,求得两两之间的比例数值,再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操作性差的办法,据“物以稀为贵” 的原则,稀缺程度越高者价格就越高,直接看要素市场上的价格是个好办法。
要素使用的密集度
另外一个概念“要素使用的密集度” 却是用来描述一种产品的技术条件的。我们经常会在财经新闻里听到或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 、 “资本密集型产业” 、 “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类的说法。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来自于 H-O 模型的这个“要素使用的密集度” 的。例如,纺织业一向被视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因为生产纺织品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于资本的数量的比例是很高的。
一国的要素丰裕度要是能够与某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配合得起来,就会在该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比较优势如果是来自于一国要素丰裕度与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配合,技术水平的差异就是不需要的。

由上表可知:土地在美国的价格比在其它国家便宜,说明美国是一个土地丰裕国;而劳动力在其它国家的价格比在美国便宜,说明其它国家是一个劳动力丰裕国。生产函数对两国来说都一样,这反映两国的技术条件一样。小麦的生产明显需要较多的土地,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而衣服的生产则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即使两国没有生产技术上的差异,美国生产小麦的价格还是比其它国家便宜,而其它国家生产衣服的价格比美国便宜,各有比较优势。
可见,H-O 模型并没有推翻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只是对它的前提“比较优势的来源”作了补充。
重要情节
但是第二个补充贡献重大,二人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比较优势理论证明,贸易无论对出口国还是进口国都有好处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在现实之中绝大部分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推行着阻挠自由贸易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呢?
因为一小撮人的利益的确受到了自由贸易的损害,于是他们劫持了国家利益,让政府采取虽然对国家整体不利、但对他们有利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为什么贸易会损害这一小撮人的利益呢?贸易不是对所有参与的国家都有利吗?怎么就凭空冒出一小撮利益被贸易所损的人呢?
追问到这一步,比较优势理论就回答不出来了。这是因为,无论是早期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后来的比较优势理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个“2×2×1” 模型,即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就是劳动力。如果生产中只投入一种要素,则所有的收入自然而然就全部归这唯一的要素获得,那就不会存在着“收入分配” 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贸易对所有参与的国家都有利,而所有参与的国家投入生产的又只有劳动力一种要素,那就不可能出现贸易会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的问题。
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缺环:它无法分析收入分配的问题,也就无法解释明明它的结论是贸易对所有参与的国家有利,为什么现实之中仍然明显地存在着反对贸易的力量。
H-O 模型却正好是一个“2×2×2” 模型!也就是说, H-O 模型的假设除了去掉比较优势理论中要求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有差异的规定之外,还把它对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假设修改为有两种。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hhhhhhhhhh
在经济学中,1到2的区别往往是巨大的,而2到多的区别通常不是本质区别。同样地,生产要素从 1 种增加到 2 种,就能进行收入分配的分析了。因为一旦生产要素有两种,虽然贸易是能给一国整体带来利益,但这利益要在两种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谁分得多、谁分得少固然会引起争执,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可能其中一方是受损的!——恰恰是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里出现了!这才会导致一小撮人受到自由贸易的损害,于是极力地反对自由贸易。
这么一改,可以进行收入分配分析了,可以解释有人反对国际贸易的现象了,而这分析与解释是比较优势理论做不到的。它填补的这个空白, 可就比它分析出比较优势的来源要重要千百倍!
这一贡献其实是二人的无心插柳之举,新古典主义的习惯就是要在模型中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的,而且还习惯于把这两种生产要素就定为“劳动力” 与“资本” 。二人之举是随大流,而非像我们后人那样看出如此改动有重大意义才为之。新古典主义之所以对“双”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引入了几何工具做分析,而直角坐标有两轴,于是无论是分析什么,都必须假设有、且只有两种——产品是两种产品,要素也是两种要素。只有一种,在直角坐标里画不出几何图;超过两种,如果是三种的话就得画立体几何的图,这已经够麻烦了,超过三种就更是无法画出几何图来。即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也好, H-O 这两个人也好,他们之所以确定了生产要素有两种,最初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方便使用几何!
Heckscher、Ohlin二人其实完全不明白这个假设上的改动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有进行收入分配分析,是直到后来的萨缪尔森看出其重要性而作了有关的分析。因此,也有人习惯于把H-O 模型称为 H-O-S 模型。
把一种要素改成两种要素之后,怎么进行收入分配的分析呢?

中国是典型的劳动力丰裕国,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当中美展开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因获利而扩张。
因为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价格高于没有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另一方面则是专业化程度提高,该产业的产量增加,在这量价齐升的有利条件下,该产业的收入大增,刺激了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
资本密集型产业则由于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受到来自于美国的进口品的竞争,市场份额被挤占而产量下降,价格也从原来没贸易时较高的国内价格下降到有贸易时较低的世界市场价格,在这量价齐跌的不利条件下,该产业的收入大减,导致整个产业的规模萎缩。
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就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使用更多的资本;而资本密集型产业萎缩,就要减少劳动力的雇佣,也减少使用资本。但这两个产业的一升一降对两种要素的需求影响是不对称的。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密集使用劳动力,所以它的扩张虽然同时增加了对劳动力与资本的需求,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得更多。反之,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密集使用资本的,所以它的萎缩虽然同时减少了对劳动力与资本的需求,但对资本的需求减少得更多。
H-O-S 模型假设短期内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不能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但长期内是可以流动的。(其实是因为流动的交易费用太高。由于某些妨碍了流动的交易费用(如信息费用)是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下降的,所以在所谓的长期里要素从不能流动变成可以流动。)
如此,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生产要素在自私本性的支配下会流动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去。显然,劳动力这要素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需求增加超过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需求减少,所以从整个国家来看,劳动力的净需求是上升的。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就会上升。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一方面是雇佣数量增加(就业增加),另一方面是工资上升,在这量价齐升的有利条件下,就分享到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
资本这要素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需求增加不及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需求减少,所以从整个国家来看,资本的净需求是下降的。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资本的价格(利率)就会下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一方面是使用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是利率下降,在这量价齐降的不利条件下,就不但没分享到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反而是受损了。
H-O-S 分析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得出以下的一般化结论:国际贸易会使得一国的丰裕要素获益,但会使得一国的稀缺要素受损。
这个结论与比较优势理论说国际贸易使所有参与的国家都获益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既然获益的是丰裕要素,那就是说多数人获益了;而受损的是稀缺要素,那就只是少数人受损了。所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依然是获益的。
如果用几何来表述H-O模型

中国是劳动丰裕国,而美国是资本丰裕国;衣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中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明显地“倾向” 于衣服这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在的 Y 轴,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则明显地“倾向” 于钢铁这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在的 X 轴。 H-O 模型除了在生产方面假设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之外,还在消费方面假设两国的消费偏好一样,因此两国共用一组等优曲线。
正文结束了,下面来枚彩蛋吧~
3.彩蛋
面对中国的进口品的竞争,美国政府本来应该怎么做呢?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政府不能做保护落后的事情去阻止市场竞争。既然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不过中国,那就意味着它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资源从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具有竞争力的其它产业
去。
H-O-S 模型的假设是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的不同产业之间能自由流动,但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但是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不同的(准确地说,是不同的生产要素转移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
资本的要素比较容易在国与国之间流动的。劳动力是很难流动的——无论是在不同产业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
怎么办?只能降低工资。萨缪尔森对 H-O-S 模型的贡献还不仅止于补加了收入分配分析,他还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这是一价定理的应用。“一价定理” 是指,同样的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方的价格也会是一样的。确保“一价定理” 成立的,是人的“套利”行为。只要两地之间仍然存在着价差,自私的人就会一直进行这种套利行为,直到价差消失为止。就是这样,套利(投机)行为确保了“一价定理” 总是成立的。显然,所谓的国际贸易,就是这种套利行为在国与国之间发生。国际贸易的影响也确实就是以统一的世界价格取代了两国没有贸易时有差异的国内价格。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证明了生产要素不需要流动也能符合“一价定理” ,只要产品能流动(即能进行国际贸易),就行了~

有了国际贸易之后,中国这劳动丰裕国里的劳动力作为丰裕要素而获利,表现为雇佣数量上升,而且工资(劳动力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升。
但随着工资的上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地丧失,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因为劳动力便宜才在这种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嘛。
可想而知,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到与美国同类劳动力一样的水平时,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就会全部消失,国际贸易就会停止。但这个时候,中美在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也消失了,即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了。
资本这稀缺要素则使用数量下降,而且利率(资本价格)因供过于求而下降。
但随着利率的下降,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劣势在逐渐地丧失,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因为资本昂贵才在这种产业上存在着比较劣势的嘛。
可想而知,当中国的资本价格下降到与美国同类资本一样的水平时,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劣势就会全部消失,国际贸易就会停止。但这个时候,中美在资本这种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也消失了,即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了。
当然,现实之中,人们看到的是中美之间的劳动力工资长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自然是因为美国的工人面临着工资要下降到与中国同类工人一样的水平时,在自私本性的驱使下奋起反抗,游说政府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挠产品流动,从而阻挠“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 发挥作用。然而,经济规律就跟物理规律一样,是自然铁律。如果“人定胜天” 中的天是指自然规律,那自以为是的人类只会被大自然狠狠地惩罚。正如违反牛顿定律的人不可能不从天上掉下来摔得头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那样,违反“一价定理” 的政府也不可能真的人定胜天、改变了这经济规律,而只是改变了这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而已。那就是美国人的工资不与中国人的工资均等化,就得付出竞争力下降的代价。
但这额外耗费的成本是什么呢?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国内价格较高,消费者受损了。而如果不搞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工人就得把工资降到跟中国同类工人的工资水平一样高。只有这样,他们的竞争力才能回来。可是,美国有最低工资法,有工会,他们没法降工资,于是就只能……失业!是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最低工资法、工会是“配套工程” 或“组合拳” ,有了一者,就必须有另一者,环环相扣,互相支持,否则就不能“成功” 地侵犯私有产权。
未完待续
以上根据李俊慧老师《国际贸易讲义》整理而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