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国际贸易(二)

笔记|国际贸易(二)

作者: 5a41eb2ceec6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00:04 被阅读10次

三、国际贸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前面谈到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接下来是在古典时期处于正统地位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从中可以看到其他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不满足斯密的理论所要求的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分别要具有相互的绝对优势的前提条件。

这真的就会导致国际贸易无法发生了吗?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发达国家什么都强,发展中国家什么都弱,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有着相当庞大的贸易额,这又如何解释呢?

李嘉图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却是重大的修正,提出了专属于他的“比较优势理论”,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解释。

我们仔细观察上面表格中的数字,会发现虽然美国在两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比其它国家低,但差距是不一样的。在衣服的生产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其它国家的四分之一,差距巨大;可是在小麦的生产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是略低于其它国家,差距明显小于在衣服的方面。

李嘉图指出,贸易的发生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需要有比较优势——如果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优势较大的那一项;如果是绝对劣势,比较优势是指劣势较小的那一项。这也即我们古语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经济学中成本指的应是机会成本,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往往被称为比较成本理论,其本质上是机会成本概念的一个应用。这里所说的“比较成本”,其实就是机会成本。

随后的分析就和第一篇笔记讲“绝对优势理论”一样。最后的结论是: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该种产品并出口,以换回(即进口)该国没有比较优势、因此不再生产的产品。通过分工,整个世界的生产效率会提高,从而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也就为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奠定了基础。

1
2

上面几何图中的彩色三角形被称为“贸易三角形”,这是因为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反映该国的进口量,另一条直角边反映该国的出口量,而斜边的正切反映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TOT),把与贸易有关的一些最重要的信息都包含在内了。

虽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只能算出 TOT 的取值范围,但转化成几何分析的话,因为有了具体的图形,其实是可以算出 TOT 的确切数值的。从这两张几何图可知, TOT 作为一个价格要处于均衡水平的话,出口国的出口供给量必须等于进口国的进口需求量,所以只要贸易三角形全等,这时的 TOT 就是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否则, TOT 就要变化(价格线旋转以改变倾斜度),两图中的贸易三角形的面积也会随之变化,直到二者全等为止。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思路无非就是如此而已。

另外一个可能会引起疑问的是美国在贸易后的衣服消费量比贸易前是减少了。这是否会导致美国的消费者福利下降了呢?

首先,两种产品中有一种的消费量减少、另一种消费量增加,不一定就比原来更差,因为消费量减少的产品的福利下降完全有可能被消费量增加的产品的福利上升所抵销还有余。其次,量度消费者福利变动的标准不是消费量是否绝对地增加,而是等优曲线是否位于更远离原点的位置上。这是因为,两种产品的消费量都增加了,这一定能推出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但反之不然,即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并不一定需要两种产品的消费量都增加。

现在,我们在在比较优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做一些扩展。

一般的教科书会把“比较优势理论” 的假设条件列举如下:

  1. 这是一个2×2×1 模型。其中一个“2” 是指两个国家,另一个“2” 是指两种产品,最后的“1” 是指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2. 边际成本不变。
  3. 市场结构是完全自由竞争
  4. 不存在交通费用与交易费用

第一个假设,有些教科书会介绍把这个假设中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分别放宽为多个国家、两种产品,以及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这样的放宽是可以做的,但意义不大。前面已经说过,虽然乍一看起来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假设很远离现实——这世上显然是有很多国家、很多产品——,但只要理解为本国与本国之外的所有其它国家、某产品与该产品之外的所有其它产品,这样的假设就已经足够贴近现实。

但这个假设里的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却是有必要放宽为两种生产要素的。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则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会全部为这唯一的生产要素所获得;但如果参与生产的不止一种生产要素,就存在着“收入分配” 的问题,即由国际贸易而来的收益如何在两种或以上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显然,这是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时不会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比较优势理论”中,根本无法想象收入分配的问题,更不要说会对此进行分析了。后来的 H-O模型正是在放宽这个假设为两种生产要素的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因而能成为新古典时期处于正统地位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条“边际成本不变” 的假设。在现实之中,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律” 的作用,边际成本不可能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反映边际成本不变的假设的,是生产可能性曲线(PPC)是一条直线;如果边际成本是递增的,那么 PPC 就会变成是凹向原点的曲线。


边际成本递增

因为 PPC 上的每一点的斜率,反映的是该处在生产中以某种产品(如衣服)换另一种产品(如小麦)的比率,经济学的术语是“边际技术替代率” ——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下,减少(或增加)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所腾出来(或多占用)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所能增加(或所要减少)的这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生产那一种产品在边际上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产品来量度),因此就是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成本不变,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就不变,即 PPC 上每一点的斜率不变,因此 PPC 是一条直线;而如果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技术替代率也递增,即 PPC 上每一点的斜率要随着那一种产品数量(以X 轴表示)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 PPC 上的切线随着 X 轴上的数值增加而从较为平坦变成较为陡峭,因此 PPC 的形状就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对比

从右图可见,最优生产点是 PPC 与 TOT 相切的点(左图中这两条线都是直线,不可能有切点,只能用交点代替),最优消费点是 CIC 与 TOT 相切的点。

从两图的对比可知,从假设条件从“边际成本不变” 改为“边际成本递增” ,一个重要的“后果” 是导致有贸易时的生产点不可能再位于 X 轴上,其经济含义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因为参与贸易而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即不能完全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完全不生产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因为边际成本递增的条件下,随着一国越来越专业化于生产某种产品,它在这种产品上的成本优势会逐渐地因为“边际产量递减律”(等价于“边际成本递增律”)这铁律发挥作用而减少。当一国的产量增加到其边际成本与世界市场上的价格相等时,成本优势减少至完全消失。这时仍然若继续增加生产,边际成本会继续增加,以至于超过了世界市场给它的价格(边际收益),那就违反了边际相等的最优条件(均衡条件)。但在“边际成本不变” 时,由于边际成本一直不变,再怎么增加产量都不会丧失比较优势,自然是在生产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尽量地增加产量了。

此外,虽然传统的教科书一般没有提及,但实际上古典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不存在货币,国际贸易是以物物交易的方式进行的。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在各国之间的自由流动,能自动地调节各国的进出口保持平衡。此外,各国的货币都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率,它们之间的交换比率(汇率)就自然而然地也保持固定不变,即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货币的价值保持稳定,对实体经济(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影响是中性的,因此斯密和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忽视货币的影响也就没什么问题。

然而,当国际货币体系不再是金本位制之后,各国货币失去了稳固的锚,彼此之间的汇率制度也相应变成浮动汇率制,货币价值不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就不再是中性的了。

货币

当存在着货币,汇率落在某个范围之内时(如上述例子中的 X<2 或 X>4 时),一个国家完全有可能丧失所有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理论失效了!

这个结论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

其一,如果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是由市场来自由地决定的话,是绝不会落在上述那个使其中一个国家丧失所有比较优势的范围之内的。因为汇率本身就是由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体现为一国在各种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的。这是国际金融中解释汇率形成的“购买力平价说” 的含义,其实就是“货币理论” 中关于货币价值来自于实物价值的含义

其二,如果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受到政府的人为干预,则完全有可能落入上述那个使其中一个国家丧失所有比较优势的范围之内。当然,完全地没有比较优势是很极端的情况,但即使只是丧失大部分的比较优势,也足以让一国陷入几乎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从而无法获取国际贸易带来的庞大利益的困境之中了。

虽然由于汇率落在不适当的范围之内而导致一国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比较优势是很罕见的极端情况,但把这极端情况往不那么极端的常态推过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以国家干预的方法来扭曲汇率(指偏离市场自由决定的汇率水平)的话,多多少少会使得一国的比较优势比没有干预时减少。扭曲(偏离)的程度越大,比较优势就丧失得越多。

未完待续

以上根据李俊慧老师《国际贸易讲义》整理而得

相关文章

  • 笔记|国际贸易(二)

    三、国际贸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前面谈到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接下来是在古典时期处于正统地位的李嘉图的比较优...

  • 笔记|国际贸易(一)

    开学时候脑子短路选修课选了国际经济学,一个本专业是产业经济的,硬生生上了一学期国际贸易,也是没谁了...... 一...

  • 笔记|国际贸易(三)

    三、国际贸易理论 (四)H-O模型 1.前传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看起来已经非常的完善了,为什么还需要H-O模型?...

  • 笔记|国际贸易(四)

    四、国际贸易政策 如果一国奉行的是自由贸易,是不需要搞任何贸易政策的。所谓的“国际贸易政策” 即阻碍自由贸易,是贸...

  • 沉迷学习-国际经济1-贸易理论-2018-05-08

    一:国际贸易的所得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释国际贸易的好处,以及有多少好处。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的理...

  •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什么?毕业薪资和行业就业情况如何?

    专业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国贸”)是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国投资以及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假设一个国家A只生产纺织品,想要进行国际贸易,会出现哪些情况? 第一种情况 本国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 当国内价...

  • 什么职业的人最幸福

    什么职业的人最幸福?这个问题,我本科时的二专业国际贸易课老师提出过。上海交大国际贸易硕士的她,给我们的答案是...

  • 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

    1 国际贸易的优势 1.1 国际贸易的起源 1.2 绝对优势 1.3 比较优势 1.4 国际贸易的制约因素 2 国...

  • 国际物流FBA海运具体走货流程

    FBA国际海运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占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三分之二以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沿海国家都乐于采用海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国际贸易(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az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