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听“得到”的李翔知识内参中,“巴菲特如何通过提问诱导思考”中巴菲特见面会上提出的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此,我就这几个问题自我自答一下,也让自己找一找自己内心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只能投资一名同学,购买TA未来10%人收益,你会选择谁?智商最高的人、成绩最好的人、家族背景最好的人?
我的第一反应是从这三种答案里选一个答案,但是后面的音频颠覆了我浅薄的想法:巴菲特的答案是应该选择那些拥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个人品质的同学。巴菲特说,无论如何,大多数人都会更看重个人品质,而不是考试成绩。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是其他人更愿意投资,也就是更加看好因此愿意把部分未来押在你身上的人?
最近我自己有一些困扰,会影响我的心情,但是看到这个问题和答案之后,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在庸人自扰,或者说自己的高度还远远不够。你身边的人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你未来的发展。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职场人士,公司确实是一个很闭塞的圈子,但是我通过互联网已经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和视野,并结交了不少正在努力的人,还有很多优秀的榜样在很远的前面让我仰望。
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为了生存,首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其次想如何把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让自己更精进,这些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在这些的基础上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继续发挥自己的优良特质,我想我做到这些就够了。其它的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是:在跟人对话、合作时,问自己,这个人会雇佣我吗?
这个问题诱导人思考的,是自己的合作精神,以及在合作中,自己是否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给对方提供价值,而不仅仅是想自己能够从其中获得什么好处。
而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方式其实是:你要以长期重复博弈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
文中提到,重复博弈中,你的每一次自私举动,都会为下一次合作带来损伤。因为对方不会信任你。
再回到我所在的工作环境中,身边不乏一些总是为自私的同事,我在平常的工作中如果一味的和他们斤斤计较和算计自我得失,时间久了我就和他们一样成为自私的人,我再把这种方式迁移到与其他人的合作上时,我将失去别人对我的信任。对我而言,我的损失则是巨大的。
我个人的性格是助人型,或者说是讨好型性格。前些年因自己过度付出遭受一些精神上的打击,但是这几年已经调整过来。所以,我不需要学习那些自私的人们的特质,他们的眼界只有我们部门那么大一点地方。和他们友好相处做好工作即可。在工作的配合中也要多替他们考虑,这是一种好的习惯养成,而不是单纯的妥协。
后续,我在和人对话和合作时,都先问自己,这个人会雇佣我吗?简单思考后,就会放下内心一些自私的想法,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给对方提供价值。
第三个问题是:你会低估哪个同学?
巴菲特的答案是你可能会低估那些惹人讨厌的人。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你就更容易低估一个人。
我不自觉的会想,同事中我会低估哪个同事,我的答案也是那个令我讨厌的人。
而我自己就要想,我如何去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也许你没办法成为被别人投资的人,但也最起码不要做一个让别人低估的人。
你可以成为人人都讨厌的混蛋,也可以成为大家都很欢迎的人;可以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也可以选择关心身边的每个人。因此,人可以从改变一个习惯入手,最后选择改变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接下来,还有一个投资人盖伊.斯皮尔提到的巴菲特问过他的问题:你是想成为全世界人眼中最好的情人,自己心中最糟糕的人;还是想成为自己心中最好的情人,但其他人都不这么认为?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倾向于前者,结果巴菲特则是坚持自己的“内部积分卡”理论,也就是,更加在乎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外界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平常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你,那都是他们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你的视角,你无须太在乎,更重要的是我是否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什么。
这一点需要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而不是被别人左右。
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也非常棒:“你怎样才能击败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一般人都会陷入传统思考中去,但巴菲特的答案是“和他比象棋之外的任何东西”,非常漂亮的答案。想来确实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为什么一直只投资自己能力圈之内的公司,也就是自己能够理解和读懂的公司。
以上几个问题,是我的一些简单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你也可以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复盘。
网友评论
第二个问题是:在跟人对话、合作时,问自己,这个人会雇佣我吗?
这个问题诱导人思考的,是自己的合作精神,以及在合作中,自己是否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给对方提供价值,而不仅仅是想自己能够从其中获得什么好处。这一点在生活中还得修炼。你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我学习
第三个问题是:你会低估哪个同学?
巴菲特的答案是你可能会低估那些惹人讨厌的人。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你就更容易低估一个人。看来以后对讨厌的人也要敬他三分。每个人都有她发光的地方,只是没有认真去观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