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阅读爱范儿等自媒体的科技资讯类文章,发现它们在流畅性和可读性上存在许多问题——标题不够简洁、用词重复啰嗦,概念含混模糊、语言逻辑混乱。再加上需要大量借用外来词汇,而表达又因一时缺乏统一,难免八仙过海、各行其道,结果导致语病、语句不通、不连贯以及不符合中文的习惯表达等问题随处可见。这些语言的“病虫害”发生后又借助新媒体平台极速传播和放大,形成了一场灾难……
诚然,像爱范儿、简书这样的新媒体,对优质文章的发布寻求时效性,但求新、求快也大大压缩了编辑审核的时间(编辑形同虚设),而文章理应简洁、流畅的要求对于理工科背景的作者们而言似乎又显得强人所难。但我相信,对于读者来说,简洁、明快、晓畅仍然是文章的基本要求!
自从发现苹果手机的语音合成朗读功能,我就常常用它来收听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大概因为耳朵收听阅读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发现问题的缘故,排除掉中英语言合成导致的延迟,感觉文章不流畅的大部分原因仍应归于作者。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似乎跟他们的理工科背景有关。虽然工作在科技界最前沿,但对语言的掌控火候略欠;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长期受英语思维习惯所致。当然,或许还有推崇英语表达的心理优势。或许作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以致放松警惕,让原本观念新颖、思路清晰的好文章,出现各种问题——英文单词胡搭乱配、重复使用、逻辑混乱、表达错误等,这些语言的“病虫害”严重损害到文章的可读性,以至于到了作为文科生的我不得不站出来说的地步!
在我看来,对于外来借词使用(翻译和表达)诚然考验作者文字功底,但在这个编辑失守的年代(作者兼做了编辑,而文稿的审读、校对和把关),它的把关作用仍然十分重要。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崛起、写作门槛的降低和独立作者大量涌现,坏的现象正在日益扩大和蔓延……
关于这些零碎问题,我都曾在具体的文章下做了评论,但爱范儿的编辑(作者)的回复似乎不以为意。例如,我曾就标题的不够简练而跟编辑沟通,他们却认为这是其独特的风格。
最终,我决定写出这些问题:
一、同一概念中英文交替出现
既有中文译名,应以中文表达为主。实在无对应翻译(或暂时没有)的应该在第一次出现时予以注明。
以爱范儿何宗丞这篇文章《Apple Watch Series 2 评测:依然是 iPhone 的配件,但方向完全变了》为例:
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Apple Watch 是什么?值得买吗?
两年前,Apple Watch 面世伊始,我要费尽一番口舌向身边的朋友解释这两个问题。时隔两年,当我戴上 Apple Watch Series 2,发现这诞生只有两年的新产品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因为这样的转变,这两个问题没当初那么费解了。
从正面看,你可能区分不出 Apple Watch Series 2 和一代的区别,不过用惯了第一代手表上手后,你还是能立刻感知发现两者的区别——Apple Watch Series 2 的机身厚度相比第一代有肉眼可见的增加,大概 1mm 多一点。不过佩戴后,你不会觉得更重。
同一概念中英文混用,一会用“Apple Watch Series 2 ”(二代手表),一会用“第一代手表”,但就是铁了心不用“苹果手表”。而既然重点讨论的是一、二代手表的区别,又未谈及其他品牌的手表,为何不可以省略呢?读者理所当然知道你指的是苹果手表一代、二代(Series系列),为什么非得加一个”Apple Watch”呢?
中文的表达一般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外语词汇,如果需要借用,一般来说应该加括号。
如果中英文词语指代的是同一个意思,就应该归类、合并,统一使用,而不是这里是iPhone,那里是苹果手机。这里是一代手表,那里是“Apple Watch Series 2”。
二、啰嗦、含混、不连贯
作者们似乎都有显摆自己的英文和专业特长的嫌疑,非要把自以为很重要的专业性极强的概念、定义等词汇一个又一个抛出,像杂耍一般堆砌、重组、再堆砌、再重组,以表明自己的”无所不知“。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除了让读者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还使得文章表达混乱、生硬、呆板,缺乏意思的连贯性,更遑论简洁、流畅。
以爱范儿何宗丞这篇文章《Apple Watch Series 2 评测:依然是 iPhone 的配件,但方向完全变了》为例:
从正面看,你可能区分不出 Apple Watch Series 2 和一代的区别,不过用惯了第一代手表上手后,你还是能立刻感知发现两者的区别——Apple Watch Series 2 的机身厚度相比第一代有肉眼可见的增加,大概 1mm 多一点。不过佩戴后,你不会觉得更重。
该段连用了两个“区别”、两个"不过",也用了“两者”——提到两代手表的差别既然知道用"两者",为何不全文一以贯之?
于是我决定进行动手修改:
从正面
看,你可能区分(找)不出Apple Watch Series 2(二代) 和一代的区别(差别),不过用惯了第一代手表上手后,你还是能立刻感知发现两者的区别——Apple Watch Series 2 (二代)的机身厚度相比第一代有肉眼可见的增加,大概 1mm 多一点。不过佩戴后,你不会觉得更重。
然而,依然不够好,“用惯”和“上手”的区别令人疑惑,“肉眼可见的增加”和“不会觉得更重”怎么理解?
于是我决定再次调整,我认为较流畅的表达应该是:
从正面,你可能看不出二代同一代的区别。但戴惯了一代的你(或称“消费者”)在拿起二代时能立刻感知两者的差别——前者的机身厚度比后者略有增加,仔细看大约有1毫米多的差距。不过,在佩戴上后,依然不觉得重。
诸如此类讨论,对于限定范围内的两三个相对概念的事物,应当可以使用“前者、后者”、“前代、后代、上一代”,“这个”、“那个”、“该设备”等词代称。这就好比,客人来访,作为主人,理应挨个介绍家族成员以示尊重,但其后则大可不必每次提及时都要用上名字。他/她/它等代词都可以用于指代!
除此之外,诸如“mac 、Apple Watch、Apple Watch Series 、iPhone”单词大量也交替出现、夹杂在此类文章中,念起来非常拗口。
建议:一词或一概念在文章开头初次出现时,将中英文并列写出,下文就应当尽量减少英文单词的出现,需要时可以用代词指代。如果全文讨论的都是苹果系统系列产品,在文章第一次出现时可以这么写:mac/OSX
三、文风生硬、呆板,不会用代词、连词
还是以何宗丞 这篇文章为例,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Apple Watch 是什么?值得买吗?
两年前,Apple Watch 面世伊始,我要费尽一番口舌向身边的朋友解释这两个问题。时隔两年,当我戴上 Apple Watch Series 2,发现这诞生只有两年的新产品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因为这样的转变,这两个问题没当初那么费解了。
文章读来显得机械、生硬、呆板,也缺乏中文流畅表达的基本要求。“两年”不断出现,它很重要吗?还是其实只是作者写作时脑子里不断冒的泡?
随后,全文的专有名词:诸如“手表”(Apple Watch)、“Apple Watch Series 2”等从头用到尾。其实完全可以用"一代"、"二代","前者"、"后者"等词组替换。另外,文章还大量夹杂“Apple Watch、Apple Watch Series 2、iPhone、watch OS”等英文单词,且前前后后反复出现。例如:
Apple Watch 会在你第一次使用时进行操作指南。由于在水中屏幕无法正常触控,Apple Watch 会自动锁定屏幕触控,如果你需要暂停,同时点击表冠和 Home 即可。
第一次听说手表会“进行”+“操作指南”这种动词搭配。是不是“操作指引”?
两次出现的“Apple Watch”至少一个可以用代词指代。
也可以使用“尽管、而且、但是、然而”等转折词加强连贯性,提高流畅度,为文章增色。
四、思维逻辑混乱
生活经验,不合逻辑。比如:《写给小白看的 Mac 入门指南》一文,简书作者:黄杨点觅
这是写给 Mac 小白看的!重要的事要先说。对于使用 Mac 有一定经验的童鞋,请出门左拐,下面的东西是你不屑的。
以上划了横线的句子可以删除。
在拿到自己心爱的第一台 Mac 并第一次使用它之前,你需要改变一些原有的思维,不要用 Windows 的那一套去用
Mac。你可能不需要安装国内某某杀毒、某某卫士。甚至可以经常不需要关机。Mac 会拯救你在 Windows 下不停的(地)系统维护、清理杀毒、升级驱动的时间,让你专注做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请问谁”拿到第一台电脑“不是”第一次”使用它?这句话倒不如写为:
“拥有一台心仪的Mac电脑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在小心翼翼地打开它之前,我不得不说,你可能需要抛弃以前用windows的那一整套思维(和习惯)。……”
另外,第二个“Mac”可以省略。“要”可以去掉并不影响原意。
时间概念混乱,不合逻辑。还是何宗丞这篇比较苹果两代系列手表的文章开头:
两年前,Apple Watch 面世伊始,我要费尽一番口舌向身边的朋友解释这两个问题。时隔两年,当我戴上 Apple Watch Series 2,发现这诞生只有两年的新产品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因为这样的转变,这两个问题没当初那么费解了。
本段三次出现”两年”。“诞生只有两年的新产品“,诞生都已经两年了,而且二代都出来了,还算新产品?你让读者如何理解你所说的“新”?一年不算两年算?十年不算五年算?那二代算不算新?
既然前面提到“两年前”,那“两年后”自然是“现在”。为什么不说“现在,我们……”
表达含混:”因为这样的转变,这两个问题没当初那么费解了。”意思是相比较两年后的今天,”当初“(两年)问题是费解的。那两年后,这个问题就得到明显的答案了。那到底是因为经过两年的时间,消费者对该电子产品的认知度提高了,所以那两个问题不令人费解了,还是因为两代产品的更迭、转向,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定位的理解更容易了呢?本段不仅没有说清楚问题,反而让读者满腹狐疑,疑云密布。
作者大概是想表达的是:
一个才推出不到两年的新产品,对与其他种类、款式的电子产品,它无疑是新的。但在相隔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其产品的迭代升级却在设计理念、思路、方法、用途等方面大相径庭——哪怕只是手腕上的东西——这才耐人寻味。那么到底是哪些呢?作者将通过本文,以自身深入细致地使用体验,介绍、带领读者领会这些细微的差异。指代不明、不清晰。全文亦如此。
再如这篇《写给小白看的 Mac 入门指南》开头:
苹果公司为自己的一系列电脑(包括 iMac、Mac mini、Macbook、Mac Pro 等)取的名字统称 Mac。
Mac 用的专属操作系统叫 OS X,”X”这个字母是一个罗马数字且正式的发音为“十”,(好了跟我念“欧爱死ten”)。
第二段的Mac完全可以用“它”代替。原文可以改成:
苹果公司对其生产的一系列电脑设备(包括 iMac、Mac mini、Macbook、Mac Pro 等)统一命名为“Mac”。它们运行的操作系统统称“OS X”,其中“X”这个字母是一个罗马数字,正式发音为“十”(“欧爱死ten”)。
这一专属操作系统(承接下文)………下文若再次提到,则应避免使用英文,可称“苹果电脑系统”或者“这一专属操作系统”。(限定范围内)
诚然,为了追求时效性,文章撰写、编辑、发布的节奏正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紧,但这依然不能成为作者写完后就草率发布的理由!
我呼吁作者们:既然你的读者对象是国人,而使用的语言是中文,建议最好还是尽可能使用中文,遵守中文的表达习惯吧!
同时也希望爱范儿的编辑严格把关,让文章简洁、明了,进一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这是不是在上作文补习课?不妨读读人家《华尔街日报》科技版的报道(中文翻译),学学他们的处理方式吧!
相关文章附后:
苹果发布新款Mac、视频应用TV 10/01 00:00
苹果公司(Apple Inc.,AAPL)周四推出新款Mac个人电脑,押注这些更轻薄且在键盘上配置触控屏的新款式将扭转销售下滑的趋势。
在加州丘珀蒂诺总部举行的活动上,苹果发布了新款MacBookPro笔记本电脑,这些电脑将配置苹果的TouchID指纹识别传感器,该功能自2013年以来便已纳入iPhone。新款MacBookPro还将以称做TouchBar的触控显示屏取代键盘最上方的一排功能键,该显示屏将根据使用中的软件显示不同功能。
这是部分Mac电脑几年来作出的最重大更新。随着该系列产品推出的时间越来越长,Mac销售额已开始下滑。在苹果最近一个财年,Mac总销售额为228亿美元,同比下滑10.4%。
苹果总共推出三款新型MacBookPro,13英寸基础版售价1,499美元起,即日可发货。配备触控键盘(Touch Bar)和指纹识别(TouchID)的13英寸中配版售价1,799美元起,两三周内可发货。配备触控键盘和指纹识别的15英寸高配版售价2,399美元起,两三周内可发货。
在介绍新Mac之前,苹果先发布了一款新的视频应用,能让用户使用和观看AppleTV、iPhone和iPad上不同应用里的节目和电影。
这款称做TV的应用能协助用户记录他们正在观看的节目,并找出该节目的下一集。除此之外,苹果也介绍了一个功能,让用户通过语音助理Siri搜索应用里的直播新闻和体育赛事。
上述TV应用将于12月份推出,美国用户在免费更新AppleTV、iPhone和iPad软件后便能使用。苹果表示,使用Siri搜索直播节目的功能即日起便可使用。
与此同时,Mac系列相对其它个人电脑节节败退。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Inc.表示,今年第二季度Mac出货量下降11.3%,而个人电脑市场其它电脑出货量下降5.1%。苹果周二表示,Mac销量第三季度加速下滑,降幅达17%。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