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期采取的是禅让制,以贤来选择明君,这一举动有早期民主意识,甚至有超前的思想在里面 ,可没想到这么好的一个制度,还是淹没在王权斗争中。
大禹后期,他的年纪逐渐上来了,想把皇位让给贤臣伯益,谁知惹得自家娃不悦,我想他家的娃,定是把王位当成自家的东西了。竟然制度在那,文斗肯定斗不过,这下大禹的娃启就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线,那就是武斗,这一想法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说不过就得动武。于是,启强行动用武力,把伯益取代了,可怜的伯益,成为历史上的大冤种之一。
从启开始继位之后,禅让制就跟玩似的,都是禅让给自家的娃,好好的夏朝也逐渐落在大禹的子孙后代中。大禹的后代为了脸面,思来想去,把制度的名字改了,这样也算没有违背了老祖宗的意思,反正已经开创了新的,老祖宗也不认识,就可以大胆干。那时取名的人挺厉害的,一取就流传千古,还出现在教科书上,也就成了书上的世袭制。
说起世袭制,就是我家的东西只传给我家的娃,这样看起来省事,反正自家的东西,传下去就行,但这也把别人家好的娃,挡在了森严的王朝门外。但我们看历史制度,凡事都有两面性,你说自家的东西传到自家娃手里,那不是很方便吗?权利都在自家娃里,朝代还是那个朝代,看起来挺稳妥,可自家娃又是不行呢?可别说还真有不行的,谁能保证自己的祖宗十八代都是能人呢?所以这就是世袭制的弊端,代代相传,把贤明、有才能的人挡在门外,自己家的娃握着自己家的权利,不管娃好不好?反正是自己家的就行。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时代也跟着改变,往往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制度的改变,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改变。而禅让制在的那会,时代还是部落时期,可到了世袭制一上台,禅让制就没面子了,把头往地里一埋,埋葬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世袭制搭好台阶,让时代也刻在了奴隶社会时期,这一刻算是退了一步,让早期的民主意识,扼杀在萌芽中。但古代史,往往进进退退是取决于君王和制度之上的,毕竟权利都在君王手里,他说了算了,所以这也让历史存在很多偶尔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