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

作者: MJlex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09:53 被阅读0次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心理实验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曾做过一个实验,假扮成县里青年咨询计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大学校园里去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要与一群年龄各异的少年犯一起在公共场所呆上好几个小时,而且也没有任何报酬,这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结果也正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绝大部分人(83%)都拒绝了这个请求。但当他们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在邀请大学生们作为义务管教员去动物园之前, 罗伯特·西奥迪尼先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请求:在至少两年的时间里,每周花2个小时的时间为少年犯们提供咨询服务。当然所有的人都拒绝了那个极端的请求。在他们拒绝了那个请求之后,才提出了这个小一点的、参观动物园的请求。这一次,由于参观动物园的请求是以让步的形式提出来的,成功率明显地提高了,答应去动物园的学生人数是原来的3倍。

源百度百科,个人用途,侵权联删。

相关文章

  • 拆屋效应 ——巧妙让对方让步的艺术

    拆屋定律也叫拆屋效应,指的是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这个理论的...

  •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

  •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

  •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

  •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

  •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 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

  • 职场心理学——拆屋效应

    “ 拆屋效应”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以便人们更容易接受后者。“ 拆屋效应”源自鲁迅先生在...

  • 什么是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 《蝴蝶效应》读书笔记

    “拆屋效应:一旦破例即成习惯 所谓拆屋效应,是指在谈判过程中,先提出一个很大的、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然后再降低条件...

  • 视野

    登门槛效应 拆屋效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 《红楼梦》 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 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 诋毁你的只有不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屋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vj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