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末去看了《无问西东》,捱到今天才开始写这个。
这两天,上班、下班、吃饭、看小说时都会想到这部电影,总觉得要写些什么出来,才对得起一个人在电影院黑暗里默默掉的眼泪。
是的,看《无问西东》时哭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眼泪为何物的人掉了泪。
这段时间以来,让人哭的电影一部接一部,从《COCO》开始,到《芳华》,再到《前任3》,似乎每一部都是催泪片,三部看了前两部,很遗憾,除了淡淡的颤动,完全没有想哭的冲动。
直到《无问西东》这儿,藏得很深的眼泪再也无法藏住,顺着真实两个字,默默滑过脸颊,怎么也止不住。
看电影那天,买的是十一点半的票。
早上醒来在床上看小说看到不想起床,打开美团准备退票时发现距离开场不到一个小时,已经不能退票了。只能爬起来。
匆匆忙忙的洗漱结束,还拖了下房间的地。出门坐一站路公交到电影院。没吃早饭饿得慌,在电影院买了个单人爆米花套餐,又等了几分钟才入场。
来看电影的人不多,大周末的上午场,人本来就很少。
一个人看电影时习惯性买角落。那天人少,旁边的位置都空着。电影一开场,就抱着爆米花和可乐挪到了旁边的位置。旁边位置离屏幕中心要近一点。
二、
清华毕业的张果果,帝都广告圈里的一员,因为一个提案,看清了很多事情。
1962年的北京,直接被点名去第九研究所的陈鹏,用自己搞核试验的双手,托住了心爱的姑娘王敏佳,“打”醒了好友李想。
1938年的昆明,出身南方三代五将家庭,北上求学的沈耀光,随校迁往昆明后,因为见识到战争,和老师的一席话,最终选择辜负母亲期待,随心而行。
1920年的清华园,学子吴岭澜,文科第一,实科超烂,在老师的提醒下,在泰戈尔访问清华的现场,豁然开朗,最终做下改变一生的决定。
四个故事,乍的一看毫无联系,但吴岭澜是沈耀光的老师,沈耀光空投食物,救活了孤儿身份的陈鹏,陈鹏一句话让李想清醒,李想救回了张果果的父母——这样简单的一串联,四个故事就成了一条线。
当然,故事还有一条线:四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清华学子。
《无问西东》是清华百年校庆片,因为各种原因,本该六年前上映的片子今年才上映。六七年,足够发生很多事情,网上有人说主演都从单身变成了为人母为人父的身份。
诞生与百年校庆这个背景,注定了《无问西东》的文艺性。
是的,《无问西东》真的很文艺,细看起来还有点矫情。尤其是60年代,陈鹏、王敏佳、李想的故事。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矫情,两男一女的恶俗戏码并没有在片中上演,虽然这个故事本来就有点恶俗,但导演的文艺范儿恰好把这份恶俗掩盖了,再加上时代背景,这份恶俗消失得无影无踪。——说到这儿,不得不说导演没有强制性给陈鹏和王敏佳的故事盖上HE的章,是很正确的。有的时候,开放式的结局更好。
三、
整部电影,以现代张果果的一句话开始: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又以张果果的一段话结束:“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两段话,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张果果、陈鹏、王敏佳、李想、沈耀光、吴岭澜,都是年轻人,在今天的日子里,他们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张果果会因为上司一句话而怀疑,陈鹏会因为一个场面而放弃,沈耀光会因为母亲的看望而起势,吴岭澜会因为世人的只有学实科才是有用的而矛盾。
面对世俗,他们生不出改变世俗的念头,不过,好的是,他们能改变自己,在迷茫时,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愿意听从本心,所以吴岭澜转去文科成为了改变学生一生的老师,沈耀光走上保家卫国之路牺牲,陈鹏给心爱的人带去了光明,张果果得到了随心的快乐。
虽然影片的开头结尾这两段话有点小学生作文似的首尾呼应,但不得不承认,这个首尾呼应并不突兀,细想,还能带来几分淡淡的回味。首尾呼应这样紧凑,表明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没有偏离剧情。
四、
我最喜欢吴岭澜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短,是四个故事的开端。
故事本身很现实。
上高中时,人人都说学理科好。母校也是一个重理轻文的高中。一个年级三十几个班,理科班占三分之二,文科班只有三分之一。那时候,朋友中有好几个人从小博览群书,文笔超棒。
高一下学期分班时,我以为朋友们会选择文科,却没想到除了我,所有人都选了理科。问起原因,一个朋友说:“文科学出来干什么?”
近百年前,吴岭澜身边的人觉得学实科有用,近百年后的90后,依然觉得文科没用。
百年的时光,某些观点似乎就没有变过。
梅贻琦先生是个好老师,他知道自己的学生适合做什么,也明白学生会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诚然,泰戈尔访问清华是促使吴岭澜下决心的直接因素,但梅贻琦先生的话,早早就在吴岭澜心里发了芽。——“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正的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什么?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吴岭澜听到泰戈尔说:“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那一刻,他的目光与老师目光相交。老实说,我不知道那个时候吴岭澜心里在想什么,我只知道,屏幕前的我想的是:至少,有梅贻琦这样的老师。
五、
沈耀光的故事虽然让人震撼,但太过理想主义。“晃晃”的存在,表面上是第三个故事(陈鹏)得以出现发展的原因。
我想,这里面应该还有导演个人的理想主义。
一个时代总是需要一个英雄的。《无问西东》里面有四个时代,总要有一个时代出现英雄,为影片加色。
沈耀光的故事里,沈母的一句话让我瞬间泪崩:“我怕你还没想好怎样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现代社会的多少人,活在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想好怎样过这一生,又有几个母亲,会对孩子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这件事害怕担忧呢?
而最后,当沈母拿着沈耀光留下的遗物流泪时,那份悲痛,跟沈耀光的故事一样悲壮。
陈鹏的故事里,有一段很明显的蒙太奇手法,挨批斗的王敏佳和支边代表李想的讲话,两个画面交叉出现,容易引起观众的情绪。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并不少见,本片本身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很不熟练。不过,依然得承认,这两个画面配上陈鹏从研究室匆忙赶回来的画面,三个画面依次出现,很带感,也能让人从心里面对陈鹏和王敏佳的感情附上一次议。
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推动主线发展的支线:许老师和淑芬的感情。
这条支线里的感情现实中也并不少见,我不知道导演放这段感情的用意是什么,至少电影里面最直观展现出来的是推动主线发展,但我想会不会还有对比陈鹏和王敏佳感情的意思在呢?
张果果的故事离现实最近,因为我算是和张果果半个同行,看着影片中的他,偶尔也会想到自己。幸运的是,我的身边并没有张果果那样的上司和同事。这个故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上司给张果果讲自己做善事的事儿,可是并没有得到好报——这让张果果矛盾困惑了一段时间,好在张果果自己是一个有脑子的人,最后他选择了阅读本心。
六、
毕业一年半,工作一年半,身心俱疲。前段时间在考虑明年考回学校,因为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一是觉得自己没必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二是明白了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更合适。
这段时间还是一直在迷茫,看了《无问西东》,尤其是吴岭澜的故事后,醍醐灌顶: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当初选文科那样因为喜欢觉得自己能做好就去做呢?毕竟现在年华正好,做什么都不迟。
听从自己的本心,更好!
你听从你心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