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书法临帖 文/彭根木

关于书法临帖 文/彭根木

作者: 彭根木 | 来源:发表于2023-12-13 14:11 被阅读0次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粹,在其自然发展与历史转变中,临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书法临帖如同个人学历,“硬学历”与“软学历”之间都应共进共融。单纯的“硬学历”而无内在的文化底蕴积淀,其所学亦为不足。“软学历”优势集中,能显示价值存在感。临帖的“神与形”、“灵与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要性。

    汉字乃华夏民族智慧之结晶,亦是一颗璀璨明珠。纵观五千年的文明史,书法艺术从酝酿萌生、演绎发展、成熟完善,无不凝聚着先辈的专研与智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临帖要从头起步,渐学惭深,善思博采,自研风格,逐立本体。过于依附碑帖本身,非上之选。临,当以点滴垒起,循序渐进。先“锁帖”定之。书法的主观性很强,审美千差万别。任何作品,完美永远是相对的。正确认识艺术的客观性是书者修为的层次体现。临帖“取法上、得其中”为参考。临摹非藏,帖当以清晰高古之境为佳。临帖勿多变,笃执于笔,用心苦研、勤练是为正道。

    临帖另要是读。书法学习,脑、手、眼需合之。不能有效最大化的融于一体,学则难以进步。往往会出现“自感良好、作品无味”之结果。读帖要勤、精。“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忌浮光掠影、轻描淡写。读帖,重要且关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唯读懂点画、结体、用笔之规律,“心摹手追”方可见其效。

        读之可入正临。临与摹则因人而论。“摹”得形,“临”得神,临摹合之,形神可兼之。临帖忌浅学辄止。临帖只有深入其中,才显奥妙。选帖临之虽不需“从一而终”,亦不可“朝三暮四”。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精专某体为其本。

    临帖到一定程度,创作当行。读、临是过程,创作是结果。过程重要,结果更重要。只有把学会的东西融会贯通,揉于自我的才情学识,打破临帖格局,创作本身才有意义。需要补充一点,书习多家,如何转换腾空原学,是一种驾驭能力,更会如同禾间之苗,“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道可道,非常道。”书法是一种主观的艺术活动,亦为“道”。自然规律行之,则顺风而下,一日千里;逆之则涩苦,难有作为。

    书法临帖,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吾浅见于此。

    作者  彭根木

    作者简介

    彭根木,男,1976年出生,安徽南陵人,现居上海。斋名:一雨雅居;笔名:一雨。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入室弟子,文化和旅游部注册书法教师,玉恒堂艺术品有限公司文化部部长,子伦文化合伙人、艺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作者,《江南作家》特约作家,书法家,诗人。

    彭根木酷爱书法二十余载,作品曾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有多册获奖作品合集出版。书法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艺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等多处展出并收藏;曾应上海电视台之邀拍摄节目,并发表书法、诗歌作品。

    2017年,彭根木书法作品入选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十一届、十二届书画印展及作品集,并在山东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展出。

    2018年,彭根木书法作品入选学习强国——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十三届书画印展及作品集,并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展出。

    彭根木诗歌曾发表于《国家艺术》杂志、《名家有约》《江南作家》《首都文学》《湖南写作》《华语诗典藏》《上海收藏家》报及文学平台。

    彭根木诗歌、随笔,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意韵幽远,在圈内外颇具影响力。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作者书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书法临帖 文/彭根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wb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