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回顾
当股票市场在人们市场心理的影响下被炒到一个不正常的、难以维系的高度时,“非理性繁荣”就出现了。
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的心理基础。投机性泡沫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情形:价格上涨的消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互相传染在人与人之间扩散,在此过程中,被夸大的故事使得股票价格增长显得合理,有关价格增长的消息又不断被扩大,撩拨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者扎堆到市场中。这些投资者尽管可能对资产的真实价格有所疑虑,但可能出于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或者因为“赌徒”的兴奋感,不自觉卷入到市场中。
一直以来,利率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变量,正因为如此,利率随着时间变化的路径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利率被认为是一种抽象而基础的经济变量,其体现是金融资产的时间价值。
利率包括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反映的是一年期或更短期的贷款或票据的利率;长期利率反映的是数十年债券、抵押或贷款的利率。
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中央银行都对短期利率进行了操控。众所周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将短期利率控制在特定水平上。相比之下,长期利率更具有投机性、更难以驾驭。
第二章 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
2.1 诱发1982-2000年千禧年繁荣的12个因素
-
1、互联网的发展与收益增长相映成趣
互联网技术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它为所有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以及当前资讯。从这个意义来说,互联网的重要性与个人电脑或此前的电视相当。事实上,互联网传递的有关未来的信号比电视或个人电脑传递出的信号更为生动。互联网给人们直观的体验和强烈的震撼,人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互联网亦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毕竟想象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比想象造船业的技术进步或材料科学的技术进步的新发展要容易的多。就股市而言,重要的不是互联网革命对于人们生活所产生的无法言喻的深远影响,而是这一革命所引起的公众反应。 - 2、美国经济必胜的信念和国外竞争对手的衰落
-
3、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助力了商业成功
1982-2000年的牛市伴随着实用主义额盛行。这种实用主义已经改变了美国的文化,人们对商业人士的尊重相当于或更甚于对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或革命家的尊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用主义者,他们讲投资股票视为迅速致富的捷径。另一方面,犯罪率的降低使人们更具有安全感,较少担心抢劫或受到身体伤害,这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赚钱的想法)。
实用主义本身与股市的变化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但是,实用主义氛围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股票的需求,因为股票长久以来就被认为具有迅速敛财的功能。 -
4、美国共和党和资本利得税的削减
美国共和党较之前民主党更为亲商。国会的这一变化激发了公众对于股市的信心,因为他们相信这一立法机关有能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企业利润和投资者回报。 -
5、婴儿潮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
一种理论认为,那些在婴儿潮中出生的人竞相购买股票以备养老之用,从而抬高了股票对于其收益的价格,导致了千禧繁荣年间的虚高市盈率。另一种理论认为,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对当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促进了股市繁荣,这种促进也即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见的积极效应:高消费意味着企业高收益水平。
尽管哪些认为婴儿潮对股市产生了影响的理论或多或少有可取之处,但实际上影响股市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公众注意到了婴儿潮这一现象,而且公众理所应当地认为婴儿潮对股市有正面影响。 -
6、媒体对财经新闻的渲染
那些年,不论是财经新闻报道的范围,还是报道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报纸的主体是有关某些企业的专题文章,通常涉及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所关注的内容。而后来,主体则变成了个人投资者的获利指南,相关文章通常涉及分析师为投资者抛出的各类新闻解读。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指南报道激活了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其作用正如消费品的广告一样。广告使消费者更熟悉该商品,时时提醒消费者购买此种商品,并最终诱使它们去购买。 -
7、投资分析师日益乐观的预测
很多分析师不愿作出“平仓”建议的另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受雇于股票承销公司。分析师从不担心它们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它们甚至认为这一普遍的乐观态度对商业经营有利无弊。毫无疑问,因为同行们都有着这种长期乐观态度,分析师会觉得人多势众,也因此,它们从从容容、例行公事般地对投资大众说“美国前景一片光明”之类的套话,而从不关心这种说法的准确性。 -
8、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
千禧繁荣期间不断调整的雇员养老金计划促使人们去学习并最终接受股票这种投资手段。尽管这些调整和变化的初衷未必是使得股票称为最佳养老投资工具,但这些调整强制人们在他们先前的各种投资养老投资选项中做出明确选择,这间接促进人们投资股市。
鼓励投资者作长远考虑总体上是一件耗时。然而,正如千禧繁荣时期所显现的,401(k)计划的一个连带效应可能是,其通过其他的心理机制进一步增加了股票的需求,并且401(k)计划提供的选项通常都严重地偏向股票。 -
9、共同基金的增长
股票共同基金得以迅速发展的部分原因是他们构成了401(k)养老计划的组成部分;股票共同基金迅猛发展的另一原因在于,他们在广告宣传上做足了文章。
总之,股票共同基金的推广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故事,其效应不在于影响单个股票的价格变化,而是从整体上刺激了股市的投机价格运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相信:共同基金是稳定的、方便的、安全的。这一信念孤立了许多一度畏惧市场的投资者走入时长,从而推动了股市的上行。 -
10、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效应
人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率是国家经济和社会机能状况的晴雨表。高通货膨胀率是经济紊乱、基本价值丧失的表现,低通货膨胀率是经济繁荣、社会工会职能、政府廉洁得力的表现。 - 11、交易量膨胀
-
12、赌博机会的增加
千禧繁荣年间,商业性和政府支持的赌博行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赌博对金融波动的溢出效应可能归结于,赌博以及推销赌博的机构促使人们认为好运是无穷的,助长了人们与他人攀比的强烈兴趣,并寻找到了一条从无聊单调的感觉中兴奋起来的途径。
2.2 诱发2003-2007年次贷危机的因素
-
1、所有权社会
布什的“所有权社会”政治使得私有财产远远超过其传统范畴,延伸至保健账户和教育券制等领域,这种政治理念并不强调政府在抵押贷款行为监管方面的重要性。在这种物权趋势下,人们意识到他们不得不日益依赖自己的资源,人们的安全感缺失随之而来。
矛盾的是,因为这种不安全感,在不断发生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愈发指望通过投资来应对未来的可能变化,而这种投资实际上却降低了人们用以应对不安全因素的平均储蓄水平,这是因为投资需求的增加导致股价上涨,这种虚涨的股价又让人们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储蓄随着所投资资产的增值而增加。 -
2、支持性货币政策
格林斯多次谈到美国经济的“灵活性”,其说过“经济越灵活,面对不可避免且往往无法预料的动荡,其自我修正能力就越强”。言下之意,作为美联储主席,他将不采取任何行动以阻止次贷危机。
2.3 诱发2009年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因素
-
1、大萧条恐慌的终结
民众担心,尽管政府做出了努力,但新一轮大萧条和新一轮1929年式的股市崩盘也在劫难逃。 -
2、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亮华宽松政策
为应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实施了开放式市场政策,短期利率在其驱动下逼近零点,长期利率也开始随之下降。长期债券收益暴跌让大多数投资者大失所望,这直接导致了危机后投资者的“回报至上”主义。尽管投资者明白股市有风险,但许多人还是认为股票至少具有一定的真正升值潜力,这种信念使得他们在市盈率一路走高时仍然选择买入股票。 -
3、对失业的焦虑
207-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大幅下降,即使对年轻人而言,未来的就业风险依然突出,对于失业的心理压力仍然无可避免,这种焦虑显著增加了他们的储蓄以及对类似于股票的冒险性投资的偏见性倾向。 -
4、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
加剧的不平等状况可能导致企业道德标准降低,驱使更多的企业对其收益报表做手脚。对于不平等的感知也促使中等收入人群奉行“回报至上”,导致他们强烈的投资偏见。 -
5、民族主义和战争动乱
人们对这些事情的忧虑可能推动了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因为人们曾竭力通过哄抬现有资产的价格,而不是简单地储蓄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全保护网。但是,对于动荡的感知也可能孤立了民众以更加流动的形式持有其资产,以实现一种保护网效应。一些人还担心,因为资产充公或战时征税,长期资产价格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第三章 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放大机制通过一种反馈环运行,这种反馈环期望达成一种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过去的价格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高股价带来的财富幻想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最终造成对原始诱因的过激反应。
3.1 投资者信心的变化
在股市鼎盛期间,普通投资者认为股市提供了最好的投资工具。
3.2 对投资者信心的思考
许多人认为,在股市暴跌后的两三年内,市场肯定会反弹到原来的水平。但是,许多例子表明:暴跌后的市场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运行不佳。
3.3 对投资者预期和情绪的反思
经济学家喜欢将人定义为所谓的经济人,即他们能够根据对未来股价的预期和其他投资风险的估计来对投资决策进行优化计算。然而事实上,投资者在实际决定将多少资金投放到故事和其他投资项目(债券和房地产)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进行详细的估算。投资者通常也不会对不同资产类别的收益预测进行整合,或根据评估的风险权衡这些收益预测。
投资者不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通常认为,专家并不是对每个资产类别的价格变化及其存在的风险都有见地,毕竟专家之间总是存有分歧的。投资者认为,忽视目前专家对某一资产类别前景的看法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他们必须对价格的评判依据建立在多数专家都认同的基本理论上。
投资者决定投资时的情绪状态是推动牛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尽管他们的情绪也是前一章锁描述的各种因素(如实利主义和个人注意膨胀)锁造成的结果,但市场的不断强势攀升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绪状态。
3.4 公众对市场的关注
3.5 泡沫的反馈理论
反馈有着不同的类型。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价格--价格反馈:价格的上涨引发投资者的热情,进而直接导致未来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另一张反馈类型为价格--GDP--价格反馈:伴随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市值的增加,人们的财富也不断膨胀,对于股市的乐观和浪漫主义愈演愈烈,各项支出也随之增加,这些支出包括消费以及对新住宅、工厂和设备等资产的投资等活动。投资品价值增加所引发的投资者反应称为“财富效应”,它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存在。
3.6 投资者对反馈和泡沫的感知
普通投资者更多的是认为市场可能存在高估,可能不稳定,但是他们对泡沫的运行机理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3.7 蓬齐骗局:一种特殊的反馈模式和投机性泡沫
在一个蓬齐骗局中,骗局制造者想投资者许诺,投资便能赚得大量收益,但是投资者付出的投资款几乎没有货根本没有被投向任何的资产。相反,骗子将第二轮投资者支付的投资款付给最初的投资者,将第三轮的投资款赋给第二轮投资者,以此类推。
3.8 欺骗、操纵和善意的谎言
投机性泡沫的滋生在一些维度上类似于蓬齐骗局。部分市场繁荣景象实则是一些精心设计的、用以蛊惑投资者的假象,一些人企图利用普通投资者对这种假象的思维误区来谋取利益。
多数投资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价格长期走势的预期,而预期是一种进图无法看清的东西,投资者为了做出预期,其必然要关注资产,而这种关注恰恰为欺骗和谣言创造了机会。在时长繁荣时期,一些机会主义者试图伪装成成功人士,或新经济的先锋派,利用公众对投资的关注,从中找到获利的机会。
3.9 投机性泡沫的内在蓬齐本质
投机性反馈在效果上等同于一种自然形成的蓬齐骗局。
3.10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的反馈与交叉反馈
在股市出现繁荣景象的几年后,住宅的价格开始上涨,这并不奇怪。因为股市的繁荣带来投资者财富的增加,而财富的增加就会鼓励投资设在他们的房子上花更多的钱,放假也被炒上去了。由于人们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来决定他们的换房计划,所以这一影响往往要在几年后才会显现。
2000年以后股市的下滑,使得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从证券市场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从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逆势增长。
第四章 新闻媒体
4.1 媒体在股市变化中发挥的铺垫作用
为了使自己的报道富有创意,负责发布新闻的这些媒体形成了一套运行规则。新闻媒体总是会给新闻加上感情色彩,并在新闻中塑造知名人物,从而使新闻能迎合人们的兴趣。
金融市场很自然地吸引了新闻媒体,因为至少股市能够以每日价格变化的形式持续提供新闻。股市具有明星效应。公众认为股市就是大赌场,是大户们的市场,是反应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媒体可以造就这些印象并从中获利。人们对金融新闻及其关注,因为它关系到人们财富的变化。
4.2 重大新闻真的会伴随着重大的股价变化吗
似乎很多人都相信,对特定新闻事件及严肃内容的报道影响了金融市场,但是研究结果对这种观点的支持程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媒体使大众对新闻更感兴趣的同时,也成了投机性价格变动的主要传播者。
第五章 股市的心理锚定
股市的价格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
即使投资分散化更符合利益的情况下,雇员们仍有有投资本企业股票(即雇佣他们的公司发行的股票)的倾向。
人们总是倾向于过度自信而不是信心不足。人们往往这样想,至少在潜意识里这样想:“如果我买了一种股票,它不久就会上涨”、“如果我买了一种股票,别人可能也会买,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我一样”、“我最近手顺,运气好”,这就是导致投机性泡沫形成的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通过假定的将来的模式与过去的模式相似,并试图寻找熟悉的模式来做出判断,而不仔细考虑这种模式重复发生的原因或概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