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

作者: 平白有故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22:30 被阅读0次

    我大概可以勉强算得上是喜爱古诗词的人。少时也曾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大量背诵了不少诗词。那时对于诗词最初的喜爱,来自于朗朗上口的韵律。然而随着年岁和阅历渐长,才渐渐体会出那些韵脚里压着的婉转情思。

    而离开故土愈久,回头看才发觉那些或朴素,或瑰丽,或奇诡的词藻在潜意识里留下了太多潜移默化的印记。那些曲中深意,在漂泊无定的生活里给了我许多慰藉,每当感觉迷茫无所依的时候,总不断地提醒我何为来路与归途。


    春江花月夜 (节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写景与抒情交汇,如同一副生动无比的迷人画卷,千百年来令无数文人为之倾倒。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篇,不仅仅是因为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就如诗题中所点出的那样,贯穿本诗通的意象:春,江水,繁花,冷月,静夜,无一不是文人墨客偏好的主题。这些意象之所以美好,近在咫尺迷人眼的美占了六分,而剩下的四分美,则在于留白。这些意象的美之中,都带了一份难以捉摸。它们可以与太多形容词组合,添一字或减一字,语义语境足以千变万化。而雾里看花从来都是人类丰沛想象力的滋生地。而几个美好意象的排列组合,更使得这首诗处处弥漫着中国式的古典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里我最喜爱的是节选处的这两句。虽然哲学这个词本身是在近现代被引入中国,然而这两句诗中却无一不体现浪漫主义和辩证的哲学理念。“江畔何人处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应该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逢佳节,在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此刻心中牵挂的遥在远方的人,是否同样也在思念着自己。

    最为奇妙的是,亘古至今人类某些相通的情感,纵使岁月更迭,却从未产生过本质的变化。望月感怀,伤春悲秋。对着明月,涌现在脑海的不仅仅是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与牵挂,很多时候也会伴随着对古人的心境的共情。千百年前是否也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孤独地望着这一轮明月。而那时的他们,又有过怎样的愁肠百结,徘徊不得?这种共情的能力,好像是刻进了人类血脉的独特的天赋。共情的能力让人心中有尺,识恶辨善。

    罗马街头的月

    在浩瀚宇宙的进化过程之中,也许月亮的变化小到可以忽略不及,但而江畔望月之人却一直更迭。人生恰似短短一瞬如朝生暮死的蜉蝣,而生命的薪火不息却让这种浪漫的情怀潜藏在血液里,得以代代传承。这正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放在这里,既可以当作历尽千帆的’通透‘讲,也可以当作’豁达‘解。

    这种潜藏在代代人心中相似的情感,它所拥有的超越时空定义的能力,总是让我莫名敬畏。毕竟,一个普通人被完全地遗忘只需要多久的时间?长不过百年,短只需一瞬。快乐是世俗而短暂的,在漫长的一生里,要那么清醒作什么呢。难得糊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畔何人初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xd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