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人都是两面人,个个都具有人格分裂症。意思是指人们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或文章里写的不一致、当面说的与背后说的不一致。当然这话有点偏颇、偏激。但是仔细分析我们的生活环境又觉得这话似乎是胡说八道得一本正经。
自古以来国人一直在两个领域中活动,一是个人领域,二是工作领域。
在个人领域,面子文化引导了人们的日常言行。国人很重视自已的面子,同时也会给别人面子。公开场合,既使内心深处对某人恨之入骨,也常常会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去逢迎他或赞扬他;而在私下场合却能将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说起话来咬牙切齿,大有一种除之而后快之感。同时,利益也在引导人们在说真话与假话之间权衡利弊。还有一个高大上的主导叫修养或修为,它决定了你说还是不说或如何说。
在工作领域,如果上面要求你写心得体会、个人总结、工作建议,如果全说或全写自已的真实感受、真正的想法或建议,那么会给你带来诸多麻烦,甚至可能带来牢狱之灾、杀身之祸,特别是那些平时不认真学理论而“觉悟“不高的人。遥想那些岁月,有多少人因落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圈套而全盘坦诚托出,最后抛家弃子被赶往牛棚中锻炼身体、享受生活,欣赏地狱之美。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通过努力,考上了公务员,回家请教他父亲做官如何说话,当过几十年领导退休在家的父亲告诉他:真话不要说,假话也不要说,多说废话。
当然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我们再来看看不说假话的季羡林是如何记日记:
1932.9.11 “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1932.12.21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4.3.31 “没作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1934.5.17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么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这是季羡林青春期的日记,是不是与你的感受相似,是不是很真实,很原生态。多年之后,出版这本《清华园日记》的编辑曾请他适当删减,季羡林却说:“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还有一次,有位大官请教季羡林如何说话,他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树上的麻雀整天叽叽喳喳,身边的儿童每天吚吚呀呀,因为他(它)们没有修养,而大彻大悟的高僧,整天端坐禅定,一言不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