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60181/c68c85a9badcbe61.jpg)
参加了一个共读群一起读书。从李雪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开始读。看目录时就觉得这本书特别好,翻了几页眼泪就涌上来。
“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五分钟回应,但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婴儿的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地域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宝宝出生第二天夜里,总是哭,我还没奶水,也忘记了让宝宝尽早吮吸,只等着老年人说的“三天后下奶”。他在哭,妈妈抱起来哄,睡着了一卧下孩子就哭,我还和妈妈发脾气,嫌她给孩子惯了坏习惯。
月子里孩子哭起来,总是先换尿布,后喂奶得顺序。然后我可能处于“妈妈”的天性,总觉得孩子不是吃饱了睡了,而是哭累了睡了。
现在读到这句话,脑子里自然而然出现了这些情景,觉得对孩子很愧疚。
“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
先换尿布,擦啊,洗啊,抹啊,换啊,因为初期不熟练,弄完这些步骤大约也三五分钟了,现在想想,自己为什么不先给他喂奶呢?为什么不先抱起来孩子呢?
那样的煎熬,让孩子以为,“我哭的时候居然得不到及时回应。”
宝宝20天时黄疸仍然很高,送去医院五天,回来他的眼神呆呆的。
宝宝两个月时我住院了一周,我回来抱他,他都用小眼睛盯着我看,却不哭闹,似乎在认人,搜寻他的记忆。还好,虽然不太认识我了,还没排斥到一见我就哭的地步,可能是有天性中连接的能量。
我们还没开始按照所谓的科学育儿训练法,就顺着母性本能照顾亲密婴儿。
所以出了月子,不,在月子里我身体恢复到可以坐,可以抱他时就抱他。
哭的时候,有需求的时候,及时满足。不再死死守着什么顺序。给予大量,及时,亲密的回应,来弥补之前给孩子造成的创伤。
目前看来,弥补应该是获得成功的,母婴关系很好。宝宝每天早晨醒来都很开心,笑呵呵转头。白天不睡的时候,有时给他练健身架,有时给他做排气操,换衣服洗澡完做抚触。
从他的眼神和与大人的互动中显示,我们是个正常的宝宝,幸福的宝宝。
这里特意要说,特别特别感谢我的妈妈,是她辞工来帮我带孩子,才避免了一次过早的母婴分离,避免了一次创伤。她爱小孩子,外公外婆在世时就很爱孩子。
书里许多话都说到自己心里去,似乎作者在写自己。看到那些话泪流满面。
张德芬在序中说,“在受害者和创造者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我不选择做受害者。如果说以前我选择受害者,那么以后我就改变下,不再选择做受害者。
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这个机会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样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得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恼的轮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