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法:从说教到赋能

作者: 晓文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8-06 10:51 被阅读20次

    田俊国老师的《讲法》主要分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底层逻辑,也就是教学理念;第二部分是赋能讲师的外功修炼,比如:讲师和学员的状态、教学的框架,以及一些教学的技巧(陈述、提问、回答问题、引导);第三部分介绍了讲师的内功修炼,包括:阅读能力的提升、刻意练习、复盘,以及专家讲师成长之路。

    第一部分教学理念

    马斯洛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一个死人,因此,被家人送往精神病院,医院成立了专家组研讨“如何才能让这个家伙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呢?”讨论良久,一位医生来了灵感,他把病人叫过来问:“您说您死了,那我问您,死人会不会流血?”

    病人说:“死了就变成僵尸了,大概不会流血了。”

    医生一下子有了主意,他吩咐护士拿来一根针,医生拿针刺破他的手指,医生看着鲜红的鲜血从指头上流下来,一声得意的问:“这回您还认为自己是个死人吗?”这位老兄看着指尖留下的鲜血,沉思良久说:“原来死人也是会流血的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当人的信念已形成大脑的连接,就很难再接受他人的观点意见。很难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改变。改变我们日渐固化的思维。

    改变之所以难,是因为改变的背后需要长期持续的能量投入。

    改变的能量原素是什么呢?

    即:认知、行为、情感,并称为改变背后的三驾马车

    举个例子:《变革,为何这么难》一书开头抛出这样一个现象。

    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如饮食、锻炼、吸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概也只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剩下6/7的人难道对生命毫无眷恋吗?还是有什么东西让人们在面临致命危险时,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嗜好?

    对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来讲,抽烟将意味着加速死亡。这个道理病人都明白。明白道理是认知改变,对一个人产生改变的贡献,大约只有1/7。讲道理不足以促进一个人彻底改变。所以我们还需要加入情感与行为来促成人们的改变。

    也就是说,认知占我们的改变1/7,情感和行动促进人们改变各占3/7。只有三者合一,改变才是最彻底的。

    由此,我们知道课堂也要形成认知、行为、情感的一个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学员的不断改变提升。在设计课程时,讲师始终要问自己,这个环节是启发学员认知?还是促进学员行为?或者调动学员情感?只有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才能开发出好课。

    改变的途径是什么?

    改变最终是通过自我对话来实现的。当我们的意识处于清醒状态就会处于对话状态,会跟自己的潜意识对话,跟他人对话,跟物体对话。如果你处于课堂中,那么就需要一方面跟老师传授的知识对话,另一方面要跟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话。只有如此,才能将神经元激活。好讲师在课堂上会时时刻刻觉察课堂是不是处于对话状态?场域的能量是否处于流动状态?即便是演讲,也可以用对话的口吻来进行。

    自我对话的本质是意识活动状态。

    意识活动的状态可以简单的分为四种:感知、联想、评估、决策。

    举例说明:讲师让学员们抬头看天,然后问:“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学员回答:“蓝天白云!”(感知)

    讲师问:“蓝天白云漂不漂亮?”学员回答:“漂亮。”(评估)

    讲师又问:“你们看西边那朵云彩像什么?”学员纷纷回答:“像条龙,像卧佛、像小船、像小岛……”(联想)

    讲师问:“我们可不可以飞到那片云彩上去上课?”学员回答:“不能!”(决策)

    感知、联想、评估、决策这四大形态经常穿插进行,有时甚至会互相嵌套。感知和联想对应的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评估和决策对应的是思维收敛的过程,讲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学员的意识使其进入某种状态。

    怎样引导呢?很简单,如上面的案例,使用提问。

    第二部分  外功修炼

    我们常说,注意力投向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那么讲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所传授的内容。讲师在讲台上要清楚自己所传授的内容,讲述的目的是什么?要把学员带到哪里去?起点哪里?终点哪里?现在处在什么位置?讲课前后内容逻辑关系是什么?

    二是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相连接。讲师在传授内容中意识负责的永远是总体框架逻辑部分。而潜意识负责填补数素材、收集论据、描述细节,甚至激发具象化的表征和表达。课堂上,讲师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从中搜罗以往的知识经验,将课程讲生动。

    三是表达。得体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能够充分调动学员的听觉、视觉来参与学习。

    四是学员的反应。讲师用目光轮流关注每个学员,从每个学员的表情和眼神中察觉学员是否完全听懂了?还是模糊?要能够从学员点头或者疑惑的表情中判断是继续?还是再做解释?

    五是自己的状态。讲师要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然后有意识的处理,提示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讲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共同探讨和协商的环境。

    作为讲师,应该如何觉察并调整自己的状态呢?

    一是激情。激情的背后是热爱,讲师既要热爱自己所传授的内容,要打心底里认为所传授的内容对学员有很大的价值,本着一颗利他的心。

    二是从容。讲师用意识和潜意识同时授课。意识常常是收敛的,多考虑合规性,潜意识是发散的,常常探索可能性。一堂好课的体验一定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完美结合。潜意识的能量比意识的能量大,但潜意识只有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学员体验到超好的课堂,讲一定是讲师和学员的潜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三是抽离。讲师越想有为,学员越有被控制感;讲师越固执己见,学员越有被胁迫感;讲师要做到无为无执,学员才会有主人感,才会有参与的乐趣。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特征,应该带有较多的间接性、非命令性的特征。

    四是促动。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员改变,重要的不是你讲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是学员的脑海里发生了什么?促动的目标就是让学员保持参与和思考的状态。

    讲师应该如何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场域?

    讲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想办法吸引绝大多数学员的注意力;二是要让绝大多数学员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是要会调频。每讲15~20分钟,要么提个问题,要么写写板书,要么讲个笑话,要么让大家鼓鼓掌,要么干脆把课停下来,鼓励学员做拉伸运动。讲师永远要保证75%以上的学员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上。低于这个比例就要进行调频。要在大家注意力很聚焦的时候,讲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关键的结论一定要一字一顿的渗入学员的脑海中。

    第二,场域要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合理的区间就是“收而不死,放而不乱”。这就要求讲师在与学员互动中要充分照顾到学员的情绪与感受,注意自己回应学员的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在学员之间保持平衡,不偏不倚,照顾好所有学员的情绪。

    第三,促使“顿悟”发生。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顿悟”其实是一种知觉重组现象。当猴子意识到把箱子摞起来,就能够着挂在高处的香蕉时,“顿悟”就发生了。这一招最关键之处在于,猴子意识到装东西的箱子,同时可以用来当做爬高的阶梯,知觉就重组了。

    讲师授课用怎么样的陈述才能激活全脑呢?

    田老师总结出讲课必须调动受众大脑的5项机能。他将其隐喻为5个内在小孩。

    感受:受众感觉器官接受外在直观的信息和感觉,称为小感。

    思维:包括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技能,称为小斯。

    情绪:调动受众情绪,称为小情。

    想象:调动受众的想象力,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称为小想。

    觉察:满足受众者对意义的寻求,称为小觉。

    小感,抓直观线索,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应用肢体语言和多用“动词”词汇。小思爱思考,问题最容易抓住小思,有经验的讲师会一开始用问题把小思,从平和态调到问题态。情绪是一种能量,更是一种影响力资源,谈话过程中注意酝酿和控制情绪,表达的感染力就会自然流露,也就会吸引到小情。如果演讲者能够用语言给人以画面感时,就会赢得小想的喜欢。小觉是一个思想深深邃的孩子,也是5个内在小孩的班长。他最喜欢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所以小觉要找的是意义和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讲课,不是对一个人讲话而是对5个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小孩在讲话。提高演讲水平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对5个内在小孩的觉察力。养成跟自己的5个内在小孩对话的习惯,就更容易掌握学员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好的照顾他们。

    讲师怎样的提问才有力量?

    1983年乔布斯为了让当时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盟苹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抓住机会改变世界?”

    好的问题有四个标志。

    第一,可以把受众引向一个新的情境。

    对斯卡利来讲,“卖一辈子糖水”是现有的模式继续,“改变世界”则是把他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情境,情境的变化激活了大脑不同的区域。

    第二,强有力的问题指向未来。“改变世界”就指向了斯卡利未来的诗和远方。

    第三,驱使受众非同凡响。“改变世界”把斯卡利的思维从患得患失的评估状态,拉到无限想象空间的联想状态。这就是成功的让受众进入一种新的思考模式,激发了受众大脑的另一部分去思考,让受众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留有余地。强有力的提问可以牵引思考的方向,却不直接给受众建议,而是给受众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和最终的决策权。“卖一辈子糖水”和“改变世界”是两种不同的选项,尽管乔布斯有明显的倾向性,却没有表现出推销胁迫的意思,而是把掌控权留给了对方。

    讲师应该如何用暗示实现能量的转移?

    在地下停车库,田老师眼看着一位刚学会开车的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倒进了停车位,下车后,她看着田老师有点尴尬的说:“我车技总是没有进步!”田老师回应说:“表面上看你的车技一般,可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

    当她说“车技总是没有进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那些不敢并线、不会倒库移库的场面,田老师一句话将她的思维指向了“已经有很大进步”,使她开始搜索车技进步的场面,她兴奋的说:“可不是嘛,我刚从驾校出来时候都不敢上路,现在我已经能轻松的并线了,就是停车稍微有点生疏。”

    田老师使用“表面上……实际上……”正是一种暗示的句式。

    讲师能从学员的反应中洞察出学员的能量状态,当我们找到一个人被卡住的低能量状态后,就可以适度引导,将学员注意力往高能量转移。

    常用的暗示连接语有:

    表面上……实际上……

    你的意识……而你的潜意识……

    感觉上……而直觉上……

    你嘴上说……其实……

    从一个角度看……从另一个角度看……

    一种可能是……另一种可能是……

    按道理说……可实际上……

    第三部分 内功修炼

    作为一名讲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储备知识最好的方法是高效的阅读,如何高效阅读呢?

    爱因斯坦在谈读书时说:“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通通抛掉。”

    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书无所谓好坏,也无需逐字逐句认真读,关键在于它能诱发你如何思考。任何一本书,你的领悟部分才是你的,能领悟多少,要基于你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书缘不够,可以将书先放一放

    书读多了不会偏听偏信,但是也有了带多块手表,反倒不知几点的困惑。

    读书最切实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建构自己的思想,另一个是寻求解决某个问题。

    在博览群书之后,就要试图构建自己的观点,整合不同观点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理性的思维过程。整合需要一个更大的框架,需要类比、归纳、因果问题解决、综合等多种高级思维过程。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把自己逼疯,然后再治好的过程,形成任何自己体系的事情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

    读完这本书,整体感觉是理论性比较强,同时有很多地方可以和自己平时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书中提到的五星教学、建构主义在田老师其它书里已解读过了,刻意练习和复盘也算是旧知,因此不做赘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法:从说教到赋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ci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