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智识分子 ——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读《智识分子 ——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作者: Jeff_孙 | 来源:发表于2018-02-26 21:52 被阅读0次

《智识分子》是继《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后,万维钢的又一本博客文集。万维钢是研究可控核聚变的物理学家,来搞科普创作也算降维打击了。牛人的博文汇集起来就是一本书。在“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万维钢不认为他写的是科普文章。所以我觉得,他的文章可以叫“智识普及”。

因为原本是一篇篇博客文章,所以书的内容比较零散。观点虽多,却形散而神不散。主线很明确,就是讲在现代社会里,那些见识高人一等的精英们,都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这个素养,可以概括成能用系统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看待世界的能力,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书中多次提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进化心理学这些前言科技。

下面是本书内容的详述。

第一部分,世界观祛魅。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我们原有的很多“常识”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历史观。直接引用文中原话:“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地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去计算未来时间的概率。与其追求用各种想当然的常识指导未来,不如把历史当做一个数据库,从中发掘统计规律。”这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必然的”完全不同。确实有很多研究表明,历史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某些个体行为就是会对历史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讲是市场经济。如果在研究市场经济时引入信息论的原理,就会发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解决了一个“信号问题”。但是,市场经济又不是单纯的搞产权改革,让价格机制自行发挥作用就行的,还要有基础设施来确保信号的有效传递。

什么是自由意志?“敢做某件事不是因为你精心计算过成功概率,而是出于自己所信奉的某种原则和责任感,认为这件事应该做。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任性 —— 也就是自由意志 —— 而去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所以,真正的自由意志,不是计算得失后的“理性行为”,而是“任性”地按照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而活。

讲述权力规则的那一段极其深刻。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写的一本书《预测师博弈论》里有一个关于权力的理论,认为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三个数字来描写。以国家为例,这个“三围”是层层嵌套的三种人的人数:名义选民(在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公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谁当领导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力),实际选民(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对美国来说相当于选举当天出来投票的那些选民,对沙特的君主国家来说就是皇室成员),胜利联盟(领导人必须依赖以维持自己权力的人,对美国总统来说就是关键选区投出关键一票的人,对独裁国家来说就是军队和贵族内部的核心支持者)。三围理论可以说是抓住了政治的根本。所有的领导人,不论什么体制,其做事的终极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是获得权力,第二是保住权力。不管是民主国家还是独裁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公司的CEO,掌握政治格局的关键,在于联盟和名义选民的相对大小关系:联盟要尽量小,这样好控制,好收买;名义选民要尽量多,一旦联盟中有不听话的,可以马上从名义选民中找人替换掉;一定要好好回报胜利联盟的支持,用真实的利益赢取支持,并控制联盟。这套理论不仅打破了过去民主和独裁是相对立的观点,找到了两者背后的一般性规律,而且在解释美国政治、比利时利奥波德二世统治、凯撒王朝,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甚至还有奥委会和足联的政治现象时,全都无往不利。最近,我们国家高层正巧也发生了一些变动,这种权力的现象或许可以套用这套理论。

第二部分,流水线时代的英雄。英雄,是普通人的反义词。在这个流水线时代,平庸的人,就是按照社会制定好的规则,随大流生活的人。他们的行为能被大数据预测,也会受大数据控制,只有英雄不会。这一章,作者主要从教育入手,探讨了现代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下,随大流的普通人,和能做出惊人之举的“英雄”的区别。

作者认为,高中(个人认为准确地说应该是高考)是给人分类的机器,把是否聪明、有没有能力、将来能否得到高薪,和该学综合技艺还是只要学一门糊口技艺的人区分开来。高考,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一种选拔机制。而对个体来说,参加高考,本质是参与竞争。教育不是富强的原因,而是富强的结果。在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的国家,教育会比较宽松,强调的是“想象力”。而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教育目的就很明确,是为了竞争,例如中国。

美国大学也不是完全如国人想象那么“诗情画意”。为了进名校,孩子们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国内逊色,而且是全方位的竞争。然而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常春藤名校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温顺的绵羊”,依然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英雄。原因在于,第一是前面讲到的竞争机制,美国是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所以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想象力”;第二是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本质是一门生意,名校办学的各种举措背后,都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最看重的是名人学生、捐款和更低的入取率。

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刻板、严厉、扼杀创造力的应试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对某个阶层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用的。美国的“宪章学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宪章学校专门针对穷人,绝大部分学生是黑人和墨西哥裔孩子,录取方式是抽签。在宪章学校出现之前,这些黑人和墨西哥裔孩子的命运大多是要么流浪街头,要么只能做最低级的工作,或者干脆去做违法犯罪的勾当。宪章学校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礼仪,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融入现代社会。它的学生里,有很高的比例能上大学,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能改变命运的教育。而在这方面,只有应试教育才管用。所以,宪章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将穷人变成普通人。

美国的教育,按照不同的阶层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普通工人阶层,强调的是遵守规章流程。教学常常就是死记硬背,学生基本没有自主的余地。目的是培养流水线的工人。第二层是一般中产阶级,强调把事做“对”,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教学氛围宽松很多,但并不提倡批判性思维。教育目的依然非常明确,就是找工作和上好的大学。第三层是专业人士阶层,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也就是国人常常梦想的“美式教育”。学校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根本没有强制性的管理规定。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许多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就具备国内研究生的调研能力。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第四层是主管精英阶层,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家阶层,强调的是智识,教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制定规则,以及如何做决策。学校不仅允许学生自主,而且可以自治。每个人都有机会当老师,还要给别人做出评判。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这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中国的教育,也可以按照类似方法分成三层。第一层是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特点是看到别人凭自己能力创业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借光,比如给他打工。第二层是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这一层依然没有脱离“给别人工作”和“被别人欣赏”的心态。第三层是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普通人和英雄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普通人上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面对体制的态度是适应体制、取悦上级、听信权威。而英雄则总是主动对抗体制,想的是更远大的事情,做事也更任性。书中举了《西游记》里孙悟空拜师学艺的例子。当菩提祖师问孙悟空想学哪门法术时,座中弟子可能关心的都是“考试靠什么”、“学什么下山以后好找工作”、或者“大多数人学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孙悟空只管“自己想学什么”。当同学们听说他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这两个厉害法术时,想到的居然还是找工作:“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送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家庭出身是决定一个人处于哪个阶层的最主要因素,但英雄是例外。作者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的人。什么人都可以问问出身,只有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常常会有被使命召唤的感觉,这就是拥有信仰和信念。

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标志是创新。香农的信息论说:“信息即意外”,经济学家吉尔德则说“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关于信息的”,两句话一结合,就推导出“不可预测的创新突破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英雄代表了不确定性和意外,所以英雄就是创新的代表,是资本主义的中坚力量。这个资本主义,指的是所有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现代社会制度。

第三部分,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科学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那些科学知识,因为知识有可能是错的。科学的价值,在于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

人类的历史也是技术的历史。现在,科学家越来越发现,技术像是个有生命的东西,在独立的发展着。

大数据在切实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既可以让人们被服务得更好,更可以让商家获得外行人难以想象的利润。很快,人们就会开始问,我们到底是数字的主人,还是数字的奴隶?

贝叶斯定理不仅重要,也很有趣。它能指导科学决策。但同时,即使你不懂贝叶斯定理,你的大脑也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它。了解贝叶斯定理,就能明白“相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贝叶斯定理的伟大,在于观点随事实改变的有胆有识。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生猛”的学科。它不仅能解释常识性的结论,还能解释一些直觉想不到的事实。它对普通人的意义,是让我们能从进化的角度看“人性”。

实用主义者应该把英语当成打开窗户的工具,曾经有位长辈鼓励作者学四门语言,目的是为了读各国的书。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虽然精彩,但用现代博弈论的眼光来看,辩论的过程其实并不怎么高明。

现代社会里,最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群人叫信息极客。他们有三个功夫:阅读学术论文,查找原始数据和分析数据。

《时间简史》其实是一本过时了的科普读物,它依然畅销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为人们的刻奇心理(书中有详细解释,我觉得可以简单理解为炫耀)。霍金后来又写过一本《大设计》,比《时间简史》写得更好,完全可以取代《时间简史》,可是人们还是更爱买《时间简史》。

第四部分,未来,已经到来。未来是什么?是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更是思想创新。

就现有的绝大多数工种来说,机器迟早会取代人。人们开始困惑和忧虑,担心到了那一天,人就无事可做了。但也有人认为,工作被取代,不代表就会无事可做,无法生存。工作被机器取代反而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人们再也不需要靠工作来维持生活,于是就有时间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创造。我们不必担心的另一个原因,是机器没有情绪,无法给予我们精神的触动。人有情感和精神的需求,在这方面,无疑人更擅长。还有一种对机器更加积极的态度,是与机器合作。也许未来,我们都要习惯一个自动化、数据化、虚实结合的世界。

生产力的革新,带来生产方式的革新。组织的制度创新有海星组织(自组织)和合弄制。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有着传统组织和制度无法比拟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现在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时代。经济制度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物质丰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一种“消费文化”,它的本质是民主的扩大,是真正的“庶民的胜利”。

合上书,我想,万维钢所说的智识分子,和过去的圣贤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都靠读书来满足求知欲,从知识提炼出智慧,用智慧指导行为,如果再有一点机遇,就能影响世界。不同之处在于,成为古时候的圣贤要难得多,地位也高得多,必然是极少数人的追求目标。而现代的智识分子却容易很多。但这让做一名智识分子,更可能成为目标,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认为,所有读这本书时感到有意思的人,都有希望成为智识分子。然而,在思考书中讲到的东西时,我也认识到,获得智识就意味着要打破固有的、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和从小形成的思维方式。这必然是一个艰难过程的过程。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获得智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过程,充满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智识分子 ——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dy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