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最后时刻,趁着嘻哈的最后一点余温蹭一蹭它的热度。记得今年年初赵雷在《歌手》凭借一曲《成都》打动了无数听众,全国各地的游客们趋之若鹜般地“朝圣”锦官城,“让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回响在大街小巷里,植根于记忆情怀中。民谣,从《南山南》开始,也随小众慢慢走进了大众视线,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标签;无独有偶,随着这个暑期的一款“致敬”《Show Me The Money》的选秀综艺《中国有嘻哈》(以下简称ROC)横空出世,说唱乐也从地下涌向了地上。
不容置疑的是,《ROC》之后所激增的嘻哈粉是这几年中国地下说唱所无法企及的,其制造话题与挑起矛盾的能力可谓是业界典范了。且不论节目本身的可看性和质量,单就带来的巨大流量和关注度,《ROC》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一种小众文化迅速蹿红的同时,内部的矛盾和糟粕势必也会暴露无遗。
一方面是老粉和新粉之间的矛盾。虽然很可笑,但小众优越感这种东西的的确确出现在许许多多老粉身上。对于一直喜欢听Hip-hop音乐的人来说,他们觉得是由于自己一直在默默支持Hip-hop才让其有了今天的关注度,而所谓新粉不过是一群蹭热度的吃瓜群众罢了。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做flow”,“笔头演奏的梦承受各种压力,渗透肌肉的痛早就没了重力”,不过是看见如今Hip-hop光鲜亮丽而不请自来的游人,Hip-hop处于地下的时候怎么不见你们观光?这种心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同时又脆弱的不堪一击。占有欲是每个人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物一种本能反应,可一旦稍有放大,便容易发展为一种病态心理。他们处于一种既想表达对Hip-hop喜爱的感情又无人可倾诉的落寞感,还有一旦被大众认同而失去独立标签彰显自我的恐惧感。要是没有这些大规模涌入的新粉,嘻哈可能还得好几年才能走上台面。Hip-hop并不是属于一个人的狂欢,而是热爱自由与和平的心灵的呼应。毕竟,Hip-hop不是gakki,她才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老婆(滑稽)。
对于新粉来说,确实会有一部分只是由于话题度才选择成为嘻哈粉,等到热度褪去自然会成为下一个摇滚粉、爵士粉、R&B粉,没有独立思考的关注与热爱,不过是一盘沙,不用风吹自然就散了。还有一部分尤其是女粉,他们对于Rap的关注点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完完全全在于Rapper的外形。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是对Rapper的侮辱。迷妹们把对Idol的那一套照搬过来放在他们身上,“为周延打Call”、“谢锐韬我要为你生猴子”、“我要给王昊种个草莓”,甚至她们都不知道这几个是谁。但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再是说唱歌手而是偶像艺人,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若仍坚持做一名说唱歌手,作品才是Rapper的核心。Hip-hop本身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形式,真心热爱首先要积极去了解其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Do as romans do”,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Hip-Hop的力量。沉下心来,独立思考,你会看到不同的嘻哈。之前有人和我推荐东野圭吾的书,说他的书很温暖治愈,社会性和思辨性很强,这是遇到同好了,忙说到“《单恋》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三笑’系列也很有特色”,“啊?我只看过《解忧杂化店》”。大概如今的一部分嘻哈粉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吧。
另一方面,是Rap音乐本身内部矛盾。中国说唱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再随着这样一股热度,势必会导致大批量新人涌入这个圈子。尤其每次beef大战时,你会发现各种实力差劲的18线歌手。说唱不像其他音乐类型那样,需要有专业的乐理知识才能进行创作。像在新一期的吐槽大会上VAVA就被吐槽看不懂五线谱。(当然VAVA本身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入行门槛太低,导致大量的劣质作品层出不穷。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性上,更体现在内容的空洞。嘻哈是美国街头文化的产物,对其如法炮制显然会有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出现,生搬硬套自然无法令听众产生共鸣。在中国也并没有纯粹的匪帮说唱。况且嘻哈中真实是很重要的一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并不是应被极力推崇的生活方式,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是Wiz Khalifa(See you again的演唱者),少点pussy、money、weed,多些love、peace、real。吹牛无妨,但太多也腻。
说唱乐吸引听众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点就是beat的制作,也就是旋律。Ty.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做的比较出色一位。虽然他初中都没读完,但“音乐上头文化深”。其他的像红花会的Mai,Sup Music的老道,卡斯等人也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但Ty.词曲、后期制作、演唱一人包办,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Ty.的作品和现场绝对不像在节目中的表现那样。推荐他的《凹造型》和《4》。
第二点是flow,指的是在唱的时候整体的停顿变化,即词和节奏的契合度。马思维和红花会贝贝是这个方面的翘楚。Higher Brothers如今渐渐走向国际,Trap玩的风生水起,和马思维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马思维的flow像溪流一般,流畅自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让人享受,推荐他的《崂山道士》和《Flava In Ya Ear Remix》。而贝贝的flow就像一把加特林,哒哒哒哒,直戳耳朵,刺激过瘾,惊为天人,推荐《TALKING SHIT FREESTYLE》。他们两个还合作过一首《Tru Master Remix》,B站上还有他俩地下八英里表演赛的视频,全程高能。
最后就是歌词了。前两点我们可以说是音乐性,后一点是内容性。音乐性决定下限,内容性决定上限。音乐最初的意义在于娱乐,现在大部分情况下亦然。如果一首歌不好听,其实听众也就不会再去细看歌词。由表及里,其实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音乐性是作品的基础属性,内容性是作品的延伸属性。歌词是最能体现一个rapper生活态度的方面。像谢帝、蛋堡、派克特、苏醒、及阴三、幼稚园杀手等等(国内有很多有态度的rapper)在自己歌中有过对社会矛盾深刻思考的。Jony J,我个人觉得是把音乐性和内容性融合的最好的一位。《套路》里表达与病态社会正面硬刚的态度;《信仰》中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保存良善,关怀弱者;《不用去猜》展示了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不问来日多艰,名利几何,但求不负今时,谨记初心。
记得我最早开始听说唱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有一位quite swag的朋友给我推荐了Eminem的音乐,初听便一发不可收拾。既惊叹于其精妙的flow和韵脚,又沉浸在美妙的节奏和hook中;既震惊于他歌词的幽默与尖锐,又迷恋那狂傲自由的态度。可以说Eminem是我嘻哈的领路人。之后我又了解了Tupac、Biggie、NAS、Snoop Dogg、Dr.Dre、50cent、Kanye West,对说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上了高中之后,记得有一年Macklemore & Ryan Lewis超级火,两首冠单,制作精良。Fort Minor、Jay-Z、Nick Minaj、Iggy Azalea来回听。高三有一段难熬的岁月都是宋岳庭陪我度过的。上了大学,Kendrick Lamar大有成为历史最佳的趋势;听着Logic起床,听着满舒克入眠。所以今年嘻哈火了我个人是非常欣慰的,也许以后大家对嘻哈的讨论不再是嫌恶,去KTV点rap不会被嘲笑,嘻哈信条被更多人奉为圭臬。
peace,unity,love and having fun
这是嘻哈精神最简短有力的概括。不过在我看来,嘻哈精神的内核应当是包容,独立与自由。若以古代来说,这种精神像极了魏晋风骨。不拘泥于礼法,不苟且于市侩。其实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嘻哈精神早已有过。那是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意识;那是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自由洒脱。也是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斗争精神。
很多人觉得嘻哈者都过于暴躁粗鲁,何谈爱与和平?偏见源于固化印象和不了解。
Eminem为了女儿,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不羁少年放下身段,成为了一名温柔出色的父亲,这是家人之爱;Tupac一生致力于为黑人提高社会地位,为兄弟而战,与社会抗争,这是种族之爱;Nas在歌中呼唤人性,充满人文关怀,这是跨越种族阶级性别物种的博爱。嘻哈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保持自由和真实,就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不能一边说“你们都得死”,一边“我们要love&peace”;不能前脚diss Idol,一边又想着成为Idol。
何为Real?Real,就是要遵从我们的内心,去完成每个人的与生俱来的使命;Real,就是要针砭时弊,敢于向社会乱象竖起中指;Real,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皆有不听话的权利;Real,就是无论年龄如何增长,内心永远赤诚不随岁月变迁而日益世故。
如果明年嘻哈不火了,我们还要听吗?这个问题其实不重要,不管你听什么,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比起听什么,做什么才是重要的。2017,其实不算美好,我们见识到了这个社会来自成人的深深恶意,我们领悟到了自己因善良而受限的想象力是多么匮乏。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拒绝服从罪恶,就还算是人类。这世上只要还有一根火柴,就还有点亮天空的希望。
不管这个时代是好是坏,
不管社会发展是慢是快,
不管未来先到的是惊喜还是意外,
不管过去面对的是成功还是失败,
愿大家2018年可以实现自我期待,永远心怀大爱。
LOVE&PEAC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