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里的彼得兔和香蕉皮
十月三号,我带孩子们去爬山,从中午十点半出门,到晚上七点半到家,我们一直在路上。也就是说,除去来回坐车的半个小时,我们至少有八个小时在路上,不论走走歇歇,两个小朋友,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靠自己的努力爬完一座山,真是了不起。
中途弟弟睡了一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只能抱着他坐在石阶上,而且还得时时提防蚂蚁来偷袭。姐姐在一旁忙得可乐乎了,一会儿拿干草筑鸟窝、一会儿拿干树枝演奏“小提琴”、看到飞来飞去的蝴蝶连忙热情地跑过去打招呼,最后去小书包里翻吃的,看到装在书包里的彼得兔,高兴地叫起来:“我们可以在这儿看《彼得兔的故事》啦!”
小姑娘翻了一会儿就让我读,于是我们在空旷幽静的山中,迎着风吹叶动,虫鸟鸣叫,我们依然很快进入到了彼得兔的童话世界。我还故意将他们姐弟俩带入故事角色中,亦真亦梦,妙不可言。读完后,这个近来有些挑剔的小姐姐,由衷地对我说了一句:“妈妈,我觉得你读得真好”。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的故事读完了,弟弟也醒了,我们继续赶路。在孩子们快要体力透支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我们近期读过的《要是被香蕉皮滑倒了》这本绘本,一路玩味“香蕉皮滑倒了”这句话的趣味,一路演绎“滑倒”的动作,一路回顾故事里的情节,两个小家伙竟不知不觉地走完了全程。而首先提起这本绘本的,居然是我们三人中年龄最小的弟弟。
(二)托比不要哭鼻子
前一段时间,弟弟生病住院。在医院的第一晚,弟弟除了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外,还要做各种检查,最后是去护士站打针、做皮试。打针前奏很漫长,弟弟的警戒性也随着病痛的时间越来越高,如何让他顺利配合护士做完全套打针程序呢?
坦白来讲,当时我并没有什么妙计,只是故作镇定地陪他讲话,告诉他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我甚至头脑里当时想的是:嗯,这是个体验感觉的好机会。于是按照护士的动作一步一步告诉他:“用力捏拳头”,“擦点酒精,是不是凉凉的啊?”“阿姨在你手上打圈圈呐”,“咦,系上皮管干什么呢?”“拍一拍,会发现什么呢?”“找到了,这里有个淡绿色的印记”。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弟弟像初次经历某件趣事一样充满新鲜感。终于要扎针了,护士让我叫弟弟不要看打针了。于是我又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水杯上:“哇,托马斯也要喝北北的水吗?”“北北,你同意他喝吗?”针扎进去了,只感觉小小的胳膊在用尽全力挣扎,我们三个人都快要抓不住他了,顿时哭声呼天抢地的,我也提高了分贝继续快速讲托马斯,可是很快就淹没在他的嘶声裂肺下。
皮试也终于做完了,弟弟整个人哭得都要吐出来了,回到病房,边哭边把我抱得紧紧的。在陌生的地方,我第一感觉就是赶快给他熟悉的气氛,于是迅速拿出带来的绘本《托比不要哭鼻子》,很快,他就停止了哭泣,虽然也会东张西望看看周围,但听得还是极为认真。事后我想,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也许是熟悉的绘本给了他更紧密的某种联系或寄托吧。
绘本读完了,弟弟又恢复了往日的开心快乐。后来的几天,小小的人儿还不断受到护士姐姐们的好评,说他又乖又配合。还有护士过来邀请弟弟给别的小朋友做精神支撑,引导小朋友们来配合护士工作……
我想,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弟弟受了如此疼痛之后,绘本故事给过他的安慰。以及我用类似平日里读绘本的语气,帮他缓解对打针前奏的恐惧,这样的方式,让我备受感动和深感欣慰。
(三)绘本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一天晚餐过后,我懒懒地躺在沙发上,正在暗自窃喜小家伙们可以自己玩会儿。一眨眼,弟弟拿来一本红火箭,姐姐拿来一本铃木绘本,都想让我读。可是我一贯的作风都是先满足弟弟,因为他太闹腾了,姐姐通常也能理解。可是那晚姐姐却没这样做。
她非常热情地把手中的《气坏了,筷子瓦利》翻开,一边翻一边向弟弟说:“你看,是不是很有趣啊?”“不有趣”弟弟看了一眼,不为动容地把他手中的红火箭递给我。“哇,北北,你看这双筷子能走路哦!”弟弟撇了一眼,还是没被诱惑。姐姐干脆放大招了,一页一页地自己读起来,神情很夸张。可弟弟,依然坚定地让我读他的那本书。
我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忍不住偷笑,最后还是投降于弟弟的撒娇神功。我们依然是先弟弟,后姐姐。虽然没有及时满足姐姐,但她早已被自己手中绘本里的精彩内容逗得哈哈大笑。
没错,绘本给孩子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大概就是“瘾”。你们可能没有经历过深夜四点钟硬被孩子拽起来读绘本,也可能极少见吃饭、洗澡、上厕所、在路上什么的被要求读绘本,但你们应该有经历过小孩梦中都在喊绘本里的角色吧。
我家姐弟俩就是如此大瘾,这瘾的结果之一就是,经常听到他们玩味绘本里的语言。绘本里的童谣就不说了,一遇到新鲜有趣的语言,孩子们就像发现了一个好玩儿的陀螺,360度无限旋转“使用”。但就《托马斯不怕黑洞洞》中的“黑洞洞”这几个音,我家俩娃就能变换出七八种音,让你忍俊不禁。就更别提那些“顶呱呱”、“圆圆圈圈”、“坑坑洼洼”、“一溜烟儿撒腿就跑”、“摔了个狗啃泥”这些游戏一样的语言了。
结果二就是绘本里的小情节和小故事的扮演游戏了。我就经常听到我家弟弟故作惊恐地喊出:“啊,有怪物,有怪物”,然后两小只手牵着手一阵风似的跑着挤过窄窄的走廊,最后躲进衣柜里屏气凝神。像这样简单的游戏,他们居然能重复玩好几次。
除了上述两种玩法,绘本还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最直接的益处:
超强的复述能力。小孩本就擅长模仿,再加上他们头脑里有个“照相机”,看过的画面,听过的语言,很容易被储存,然后静等岁月翻开。我们家在读《晚安,工地上的车》系列绘本,主要听众是弟弟,姐姐基本都是在一边旁听。在其中一本大约读了二三十遍后,姐姐居然拿起来就能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成语、复杂的句式、拗口的词语从她嘴里吐出来,真是惊讶到我了,因为我即使读了那么多遍,让我脱稿复述,除了书的题目,我可能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原话。这是比较难的绘本,一般简单的绘本,可能读三四遍,孩子就能独立复述了。
简单的绘画思路。因为绘本是图文结合的艺术,小孩主要是看图的,很多细节都是由他们发现的。我们最近正在看的绘本里有《幸福的小鸡》系列,姐弟俩都很喜欢,才开始读了两三遍,当我在给弟弟读的时候,姐姐已经在一边画起来了,每读完一个画面,小姑娘就拿来一幅与所读内容一致的画过来给我,绘画速度和写实能力着实让我惊呆,真是让人喜出望外啊!其实姐姐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就将绘本故事与她的绘画“创作”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让情绪有了出口。有些被明确划分为情绪类的绘本,大多是主动来帮助小孩认知和疏解情绪的,对于小孩来说,认知情绪比较简单,但疏解情绪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漫长的时间。而那些深刻的故事内容,则能很快地带动小孩的情绪。约翰.伯宁罕的第一本绘本作品《宝儿》是我们最近最爱看的一本书。读到其他大雁都跟随爸爸妈妈往南飞,就只有宝儿偷偷躲在一边没有飞走时,我家姐姐就问道:“要是爸爸妈妈和弟弟一起飞走了,也没发现我怎么办?”在我回答完我们一定会飞回来找她时,这个小姑娘居然有点伤感的说:“妈妈有的时候也像大雁妈妈一样没有注意到我”。可怜的小姑娘,一定是想起了妈妈平日里的疏忽!
当我们拿起一本绘本,照着绘本里的文字一字一字念,那些他们听到的文字和看到的图,在头脑里便形成一幅一幅的画面,想象力便是这个过程里的重要推手。值得注意的是,不打断、不过度解释,让孩子完完整整听完一个故事,便是帮孩子保护了想象力的翅膀。
其实,乐趣也好,能力也罢,都是绘本额外馈赠给孩子们的礼物。摊开一本绘本,将孩子抱在胸前,一起享受书里的内容,才是亲子阅读的初衷,最温暖,最智慧,也最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