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性别歧视小议

作者: 拈香客 | 来源:发表于2017-06-24 18:41 被阅读0次

    就在前几天(2月1号下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生了一起暴力抗议事件,迅速引起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关注,用词基本都是"全球震惊”,伯克利学生暴动”之类的标题党。事件的起因是校内的共和党派社团请一个叫Milo Yiannopoulos的人来做演讲,引起反对者的抗议活动。然后来了一拨蒙面人开始袭警和纵火导致场面失控。这个事件在国外社交媒体炸锅的焦点主要是保守派指责自由派失去理性,使用武力限制保守派的言论自由。而自由派则辩称学生们是非暴力抗议,挑事的另有其人。一时间沸沸扬扬不可开交。

    事件的是是非非这里不多讨论。提到他是想引出Milo Yiannopoulos这个人。此人在美国是臭名昭著的保守派,头上的帽子包括反女权,反穆斯林,白人至上主义等等。其影响力迅速蹿升得益于去年7月份被Twitter宣布永久封号。他有很多有趣并且看上去逻辑严密的妙论,在自由派主导的社交媒体上迅速刮起一股歪风邪气,难怪Twitter要冒限制言论自由的大不韪封他号。

    Milo先生关于职场性别歧视曾经有这样一段议论:如果事实如女权主义者所说,男女同工不同酬(同样的职位,女性平均薪资比男性低23%),如果男女可以做一样的工作,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什么不全部改聘女性员工来节省这23%的人力成本呢

    这个看上去逻辑严密的推理结果应该是女人们都感到无法接受的,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鄙人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诡辩。Milo在推理过程中偷偷引入了与事实相悖的预设条件。先来看看Milo先生的逻辑路线:

    Milo妙论性别歧视不存在的逻辑示意图

    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吗?Milo在这里利用了一个大多数人很容易默认的假设做推理条件,那就是企业管理者会以工作效率和用工成本(简称性价比)作为聘用员工的准则。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管理者都是不带有性别歧视观点的!这显然是与现实情况相悖的!

    Milo在推理过程中引入一个不成立的假设来得出一个与事实相悖的推论,从而得出命题不成立。打个比方说,我们想说明甲比乙胖,Milo先生的论证就是:如果甲比乙胖,两人打车相同的距离,甲乘的车需要做更大的功,需要烧更多的汽油,而出租车肯定不做赔本买卖(那个看似理所当然但与事实相悖的假设条件),自然应该收甲更多的打车费。但实际情况是两人的打车费是一样的,所以得出甲比乙胖这个命题不成立。这显然是一种诡辩。

    说完Milo的诡辩,我们再聊一聊女权运动者的逻辑。关于职场上相同职位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23%(或者其他数字)的报导已经是家常便饭,屡见不鲜。大家似乎也并不怀疑这些数字的真实性和其背后直接相关的性别歧视。然而在鄙人看来,这个逻辑本身也存在很大的漏洞。

    一个特定职位应该取得多少劳动报酬,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很多。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从业者本身工作能力的差异。其他的还包括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状况,行业景气度,甚至发展平台,未来发展空间等。一刀切的讲同工同酬非常不合理。女权运动者会说我们提供的数据是来自各行各业,跨公司,跨平台的统计平均值,所以可以排除掉其他影响因素,这23%就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然而,大数据的结果虽然可以排除掉其他影响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却难以通过这种统计结论来予以排除,那就是个体差异带来的收入差异。也就是说这个23%的收入差距有可能来自性别歧视,但也无法排除其中来自雇主对雇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的估值。用男性主义者的话来解释就是:女人们少赚的23%的薪水,正好是她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无法与男人相提并论的绝佳证据!

    本人是支持女权运动的,并发自内心的相信女人的智力没有任何理由比男人差(涉及需要体力劳动的职业不在这里讨论)。对于23%这个收入差异(如果属实的话),相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性别歧视,不管你做得有多好,因为你是女人,你的期望薪资就被低估;

    另一方面是绩效差异,女人由于来自(传统文化,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等方面的影响,令她们在现实工作中表现出能力差异性。(这个方面甚至也包括了男性主义者强调的两性能力的根本区别)

    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分别在23%这个数字里面占到多大比重,目前还无从得知。甚至男权主义者一直强调的两性基本的能力差异,也无法被排除证明不存在。出于个人都美好世界的期待,希望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助于不断缩小那些不必要的差异,并最终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性别歧视小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ik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