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下午场,安排为教学问题研讨,分教研组,分低中高年级,分不同问题进行活动的开展。我赖在了高语组,参与的话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印象中,这个话题,似乎每个学期都在讨论,每次都要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行的解决策略,以及将会采取的措施。从这个话题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是个大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硬伤,年年说,期期谈,可依旧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其实不要说是学生,就以现在的成年人来说,甚至就对教师群体来说,要他们写作文,也是一件很困难很不愿意面对的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这个原因说起来,可能也就是这些吧:
1.阅读积累不足,肚内空空无存货。现在的诱惑太多,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人不多,自愿阅读图书的孩子就更少了。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大量的词汇积累,没有丰富的语句支撑,没有宽广的知识底蕴,想要轻松下笔,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啊!
2.训练次数偏少。虽然说教材有要求一个学期有8篇主题作文,8篇日常习作,最少16篇的写作练习。可对于“语感”“笔感”的培养来说,这十几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吧。
3.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都说文章憎命达,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相对来说比较稀少,两点一线的家校生活,若没有其他的特殊经历,也就难以写出优秀的文字了。
4.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还不足。有的孩子,看了很多书,也参加了很多活动,可一到写作的时候就无从下笔,挤出的文字也干瘪乏味,很大可能就是写作技巧的缺失。不知道怎么把脑子里的积累提取出来,变成文章,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
5.畏难情绪严重。对于强硬的几百字作文要求,很多时候,孩子们或者是大人们都是有点害怕的,特别是习作能力本身就不高的孩子,动辄几百字的写作,简直就是个大恶魔,翻都不想翻到它。
6.激励不够。好不容易拼凑出一篇文字,结果不符合写作要求,不仅没有得到表扬,甚至还是一顿批评,这样的“激励”,肯定就会加剧对习作的“厌恶”,从而更难正面迎接它。
怎么样解决这些困境?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我们也想到了一些办法:
1.营造阅读氛围,倡导多读书,拓展阅读面,多开展阅读的相关交流;
2.在教学中,多融入片段描写、小练笔等;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悟、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热爱中寻找写作的欲望,鼓励学生多记录生活;
4.提倡仿写,习作方法指导要灵活多样;多创设生活化情境来教学,拉进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5.理性、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作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自己想表的情;
6.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精彩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个别学生,可以一对一辅导后进行鼓励性展示……
当然,四十分钟的研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样的“顽疾”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交流就能解决的。但只要我们每次进步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最后一定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的!
任重而道远,继续加油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