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6期“寻”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从小到大,我们都似乎在寻找一些东西,但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吗?
我简单地将寻找分为三个历程,分别是寻梦、寻我、寻心。
寻梦,是一个人追求进步的过程;
寻我,是一个人坚持自我的过程;
寻心,是一个人放下执着,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看起来,三者毫无关联,但是认真去想,却发现它们相辅相成。
小时候我们寻梦,简单地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长大后我们寻我,执着地想要和这个世界对抗,坚持自我,坚持个性。
老年后我们寻心,发现这个世界不过繁华一场,尽管自己的心性得到了磨练,但是初心却不知不觉磨灭掉了。
《人间词话》的也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这些境界也可以和寻的三个历程一一对应。
一、寻梦
作文里我们写将来要做科学家,可是长大后我们放弃了。
为什么会放弃呢?
是因为自己的梦想只是暂时性的,会随时间改变吗?还是自己坚持梦想的毅力不够?
从前的作文里是妙笔生花都成了昙花一现,现在想来,或许那时只看到了科学家发明一切的伟大和荣耀,却没有想过如何真正的成为科学家。
课本上的科学家是这样的:
爱因斯坦上手工课,他交了一个小板凳,那个小板凳歪歪斜斜。老师很不满意,拿着那个小板凳说,你们谁还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爱因斯坦说,他见过。他拿出了另2个小板凳,比他拿出来的那个小板凳更差。爱因斯坦一共做了3个小板凳。
不论故事真假,这篇故事和科学家的梦想联系到一起,都令人深思。
是的,任何事情做起来都很困难,但是写作文时仿佛忽略了种种困难。
对于作文题目“我将来想做什么?”我的立意总是远大的,好像如果不写成为科学家,就会落后别人一大截一样。
但是,我真的能成为科学家吗?历史上的科学家是怎样的?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小时候做不出让老师满意的小板凳吗?
换言之,我真的想成为科学家吗?我为什么要成为科学家?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同学吗?
有些东西我们写在了纸上,写在别人的印象里,造成一种“别人觉得我厉害”的感觉,但是真正想要为之努力的,是什么呢?
寻梦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的美体现在一个人积极向上,勇于改变的态度,也是我们儿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气魄。
二、寻我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这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青年时代不得不面对的。
或许你平时没有注意到,但是你的思想上一定为这三个问题激烈地斗争过,只是你没有重视这个课题。
那如何才能真正思考到这个课题呢?
答案就在你对待别人的态度里。
人在镜子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外貌、表情、衣着,但是却看不见自己的内心。
别人也是一面镜子,而且是动态的镜子。
你从别人的眼中看到的自己,往往是由他人是一些不客观的看法,甚至是加以恶意揣度的。
对于外界的看法,有用的就参考,没用的就不听。
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你必须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你意识到你和周边的人思考不再一个层面上,你才有可能去看淡别人的看法,并且逐渐建立一个“自我”的形象,这个自我不是性格上的自我,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有了这个肯定,有了相信和意识,这才建立了初步的自我,才能更好地回答这“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三、寻心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
这是王尔德的名言,我想这也是经历赋予的意义,是心路的蜿蜒。
人到老年,尽管步履蹒跚,但经验已经完备了许多,所以没有了青年的无知,也没有了中年的摇摆,剩下的都是岁月赋予的并加以个人思考的观念和理解。
同样作为老人的海明威有一句话很出名:可以被打败,但决不能被征服。
这也许是对老年心态最好的解释,哪怕伤痕累累,还能够重新再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海明威和苏轼心中有声音,我们其实也有。这个声音是什么呢?
对于有些人而言,可能是责任,责任让他们不能被生活打趴下,他们必须肩负起家庭或者社会的责任。
对于我而言,这个声音则是一种倔强和指引。
其实也正是诠释了什么叫做青年的什么都懂。
不管如何,我始终相信我的内心所追求的,比起世人所看重的,更值得我去努力,这就是于青年人的寻心,也是寻的最高级。
寻梦、寻我、寻心贯穿我们的一生,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不慌不忙地、心平气和的走完这一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