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各有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信念,我们并不能轻易判断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确实有钱人会过得舒服一些,但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更珍贵的东西,再有钱也买不到。
有的人热衷权力,一呼百应让人他心理满足,但是在名利场迷失自我,登高跌重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有的人则醉心于享乐,觉得只有开心快乐就算没有白活,而暂时的享乐过后又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之中……
我们究竟要为什么而活?在《少有人走过的路》的作者看来,“爱”是促使我们去面对人生难题的原动力。
心中充满爱,为爱而行动,才算不枉费这一生。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一下,爱的定义以及该如何去爱的问题。
什么才是“爱”?
《少有人走的路》给“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爱是为了促进他人和自己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点,爱需要用行动体现,需要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当你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想要突破它,就必须克服与生俱来的惰性、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排斥情绪。
爱需要“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就意味着,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劳。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爱需要耗费的巨大心力。我们知道,孩子学习说话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他牙牙学语到能够讲一句完整的话,再到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父母耐心的巨大考验。
父母要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也有可能要牺牲掉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孩子稚嫩的语言,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事情,才能真正明白孩子的想法或意愿。
这些真正的想法,被包裹在大量无意义的咿咿呀呀里,父母不仅需要认真分辨,还需要对每一句话做到及时回应。
很多父母都难以做到用心倾听,嘴上说爱孩子,实际上并不愿意在倾听上耗费心力,甚至为图省事直接把手机、平板电脑等丢给孩子,或者让老人或者请来的保姆带孩子,这种偷懒的做法可能一时有效,但是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只会渐渐疏远。
正确的做法是停下手中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态度,这样孩子就会更愿意与你交流。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贴近孩子的内心,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亲情,对于孩子的心智成熟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爱需要面对各种风险,需要勇气。
我们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到陌生的领域,这时候,不熟悉的环境、陌生的规则和标准就会给人带来痛苦。
这种痛苦来自于种种风险,全身心投入就要面对没有回应的风险,独自闯荡意味着遇到未知的困难也不能依赖他人,爱人可能会意外死亡,更多数时候,相爱的人会有矛盾冲突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爱的勇气。
勇气,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惧怕,而是面对恐惧仍能够坦然行动,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比如,你现在刚刚毕业,你有没有决心独自一人去北上广工作呢?当然,你肯定会恐惧人生地不熟,会害怕自己万一混不出名堂,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这些担忧都是正常的,爱自己就是需要不断克服类似的担忧,成为心智更成熟的人。
对爱的理解还有第三层意思,就是爱需要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以他人和自己的心智成熟为目的。
爱不是过度依赖也不是自我牺牲,爱一个人并不是想方设法与对方融为一体,而是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帮助对方成长为更好的人。
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写到:“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愿化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选择与他携手并肩、共同成长,才是真爱的举动。
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为对方的心智成熟而努力,并不意味着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为人父母或为人师长免不了要批评几句。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口头禅——“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你这样是不对的,我有权批评你,因为我从来就不这样为人处事,我才是正确的”。
批评教育并没有错,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批评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心里有火没处撒,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或者是想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为人父母的威严,那么批评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爱以促进他人和自己心智成熟为目的,当我们以爱为出发点去批评他人的时候,务必要经过审慎的思考,反复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而不是轻易地去质疑别人的做法。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有权力批评他人的人,必须先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这样批评才不会伤害相爱的双方,反而会让彼此得到进步——这才是真正的爱。
最后,爱离不开自律,只有懂得自我约束的人,才能促进双方心智成熟。
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加以约束。因为爱需要付出辛劳、承受风险,所以,就算我们有意愿做一个博爱的人,也只能有心无力。
懂得自我约束的人,不仅不会博爱,还会相当自律。因为自律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只有本着负责的态度才能够领会到爱的真谛。
婚姻关系是最好的例证,两个人由相识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许下的都是相伴到老、至死不渝的承诺。
有的人出轨,还打着“遇到真爱”的幌子,实则是对伴侣、对婚姻的不负责任。这种不懂约束自我的行为,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只有懂得自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爱,才能达到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