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君王),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简译】
孟子见梁襄王,出,对人说:这个人望之没有个人君的样子,走进他身旁也没有什么威严。他却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要统一才会安定。对曰:谁能统一天下?我对曰: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对曰:谁能跟谁他呢?我说,天下没有谁不跟谁的。王知道新生的苗吗,七八月之间天气干旱,则苗枯萎,一旦天上乌云密布,突然下起充沛的大雨,则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若是这样,谁能阻挡呢?如今各国的君王,没有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君王,则天下的人们都会伸长他们的脖子而望着这样的君王来。如果真像这样,百姓归服,就像水往下流,那充满力量的样子谁能阻挡呢?
【归纳】
天旱则苗槁,雨下则勃然兴之矣。战乱年代,仁君成王,由反手也,因为顺乎民意,顺乎需要。治国与修身同理——为什么改变自己这么难呢?因为我们“不需要”改变。如果我们真有所需,那么做什么事不能浡然兴之,沛然谁能御之呢?
你需要读书吗?你需要改变人生吗?
如果需要或者想要,那就顺势而下,自然猛然前行,在改变自己这条道路上,没人能阻止你自己。
所以关键问题还是得你有需求。你要有需求才会有动力、有目标、有策略来完成一件事。
怎样系统的建立一个学习过程,我从心理学原理去找答案——研究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100天33本书计划】
一、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
心理学中一般认为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我的目标是:100天看完33本书
2、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的因素:
自我实现需要:
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我必须拥有自我学习能力。
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并存——直接兴趣:对未知知识、故事、世界的好奇;间接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之后,可以拥有最好的自我学习方式,在今后的人生里,快速持久的进步成长;可以变得更智慧,更好的生活;
价值观:
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自由、道德、爱
诱因:
外界刺激物——身边朋友等人的成功、***、书上给我的可能性。
3、《100天33本书》的动机: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以改变自己。
二、计划
a.每次确定让自己心动十本书,购买,安放。
b.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都对自己说三句:我今天要读书!
c.在印象笔记上记录读书进度和时间,以及摘抄书中美句,随时提醒。
d.严格遵循早上读书一小时、晚上读书3小时。
e.上下班路上早读、思考。
f.碎片时间温习、整理、思考。
g.三天一本书。
三、维持
a.客服倦怠——觉察并做出改变。人人都会倦怠,这很正常,重要的是要觉察到自己的正在倦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
b.不忘初心——时刻提醒自己读书的目的。
c.每天翻看一次自己的计划与进度。
上述计划参考《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中计划,并结合心理学内容做一些补充完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747585/e05a8b6d6e1101d2.jpeg)
看起来好酷的计划,加油执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