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作者张笑宇是87年生人,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讲述了不同领域中的技术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或决定性作用,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一 、总体阅读体验
突破性技术也是来源于渐进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在社会变迁等中有发挥作用,技术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改变了政治的走向,打破了经济的桎梏,也塑造了全新的文化。这就是作者所讲的技术与文明的关系。
但感觉作者想讲的东西比较多和宏大,可能未及细读,让人感觉稍许有些混乱,感觉是不太能整合到一个大逻辑框架下。好处是,可以挑选感兴趣的部分阅读,不会影连续性。
二、回看历史
提炼几点:
1.秦弩(十字弓)如何帮助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2.火枪如何推动西方议会的变革(火枪发明之后,西方国家以长枪兵和火枪手为主力,排脱了以贵族组成的重骑兵部队,而议会变成了国王和商人取得联盟的机构)
3.机关枪的军事革命(一战中,大量士兵死于机枪之下,导致士气崩溃,各国前线发生了大规模一战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叛逃。)
4.本笃会、熙笃会隐修模式产生的工匠传承,建造各种哥特式教堂,奠定欧洲开文艺复兴的基石
5.印刷书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印刷机的发明者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使用,印刷机的使用居然和赎罪券以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关。)
6.铁路支持与德意志的统一(在普法战争中,利用铁路技术快速集结军队,大获全胜)
7.原子弹发现后战争形态的变化(即使在和平年代也需要进行“军备竞赛”)
影响很深的还有,作者介绍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Clair Cameron Patterson,花了30年时间与石油具体以及受其影响的政府和受其资助的研究机构作斗争,终于让全世界重视了铅中毒问题,间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幸福。但直到今天,在有意无意的压制下,他的名字和事迹仍然鲜为人知,作者以他的故事结尾可谓意味声长。
重点看一下,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提出,为什么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但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却不是在中国诞生的?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所有对中国历史真正感兴趣的人都不想回避这个问题,也给出了种种解释。比如,中国没有产生那种诞生于古希腊的科学思维模式,中国的科举吸收了大量本来可能取得科研突破的人才,中国的思想体系不鼓励工商业发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欧洲科学革命肇始于伽利略,伽利略是意大利人,而北意大利一直以来是欧洲中世纪工业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域之一,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诞生在意大利,而是诞生在英国?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有的国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而是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在英国。
我们先来看工业革命早期纺织业的几项最重要的发明。
首先是飞梭。飞梭是英国人约翰·凯伊(John Kay)于1733年发明的一个小零件,它虽然极其简单,却是工业革命中的一项关键发明。
飞梭发明之后,织布效率大大提高,纺织行业对纱线的需求猛增。下游产业需求的增加,必然反过来刺激上游产业,纺纱业肯定要扩大生产,而这必然会促进纺纱业的技术革新。这方面最著名的发明就是珍妮纺纱机。
至此,从纺纱到织布的工业流程就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更进一步的机械化,是解决动力问题,这是蒸汽机发明之后的事了。
为什么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创新集中在纺织领域?这些技术进步又有哪些共同特点?
棉纺织业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产业。与中世纪技术含量较高的手工业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外。中世纪制造铠甲的铁匠和制造机械钟的表匠虽然身怀绝技,但他们的客户群体相对少,前者主要是骑士阶层,后者主要是市政厅与教堂机构。而棉纺织工业的产品却可以卖给千千万万人。
历史学家大卫·兰德斯(David S.Landes)提醒我们,要注意英国继承制度对社会阶级流动性的影响。英国人实行长子继承制,家主的财产基本上全部由长子继承,其他子女必须自谋出路。因此,父亲往往要求出生较晚的子孙学习贸易或者某种技艺,以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这一方面导致英国社会鼓励人们投资教育,另一方面则导致整个社会,尤其是贵族阶级和地主阶层对商业的态度比较宽容,因为这些家庭的第四、五个孩子往往也很有可能成为商人。
这就使得英国社会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积极赚钱、欣欣向荣的局面。从地主绅士到一般阶级,大多数人都对增殖财富充满兴趣。上层人希望寻找到好的投资机会,下层工人则努力学习技术,追求回报。费尔拜恩(William Fairbairn)记载说,即使是普通的装配工,也常常是“一位够格的算术家,了解几何学、水平法和测量法,且在某些特定领域内具备相当出色的实用数学知识。他可以计算速度、强度和机器的动力,可以做出平面图和截面图……”
相对于欧洲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那种贫富差距极大、阶级鸿沟显著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要健康得多。比如,意大利虽然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但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附属于贵族的学术兴趣,缺乏与大众相结合的渠道与土壤。
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传统贵族看不起新崛起的资产阶级,甚至还有人出版书籍告诉大家绅士的真正标准,以此来嘲笑暴发户。但在英国,商人常常成为公爵的座上宾,农民也往往扮演手工业主和中间商的角色。上下两个阶级从态度和行动上都在向中间阶级靠拢。
这就是棉纺织业对英国社会的意义,也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革新发端于纺织业。
当然,即便到了骡机发明的年代,工业革命的故事也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还没有进入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也就是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总之,由于英国煤矿市场的优势,蒸汽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直到遇到赋予它关键改良的那个人——詹姆斯·瓦特。
蒸汽机终于可以带动许多机器运转,比如纺纱机、鼓风机、冶铁机和冲压机。当然,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这部分战役主要还是首先靠瓦特的聪明才智完成的,他被历史记住,是公正的。
瓦特在蒸汽机行业拥有的专利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却成了行业的发展的障碍。他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经常控诉他人侵权,甚至因此扼杀了许多有价值的技术革新方向。
不过,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蒸汽动力时代的大门已经向所有人打开,没有人可以阻挡,它以无与伦比的速度渗透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改造了人类生活的许多细节:
如果说英国煤炭行业的兴旺是蒸汽机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这个行业的崛起却又是因为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因,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倒真是有极大的偶然性了。不过,偶然之中,也不是没有必然。如前所述,在欧洲,英国的平均工资一直以来是相对较高的,而伦敦地区的工资还要比英国其他地区高出一截,这是支撑新型房屋的普及和高额的煤炭消费量的重要基础。而且,由于伦敦的工作机会是开放的,高工资效应还会向全国蔓延,这也促使英国人力成本变高,促使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那些能显著替代人力的技术进步,比如,蒸汽机。
工业革命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不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而且意味着创造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
总体来说,18世纪,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随着目标市场的越来越大,产能严重拖后腿自然而然催生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飞梭带动织布速度,珍妮纺纱机提高纺纱速度,纽可门机是最早的蒸汽机,而瓦特则最终改造了蒸汽机,广泛运用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等社会各行各业,极大的促进了全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正式爆发,人口也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由此可见,技术与文明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
三、展望未来
从祖辈到我们这一代,一些东西永远的逝去了,也有一些新的事物在不断出现。
所有人都同意,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技术型社会,默认技术可以改变世界,默认技术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带来更好的未来。但是,我们真的学会如何与技术共存了吗?
1.人与机器的边界
人的能力被机器大大延伸了,整个世界都将被通信技术改变。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也许机器不会取代人类,但大量的人正依赖于机器。
人与机器的关系,关键不在于机器会变得怎样,而在于人会变得怎样。
如果人不再自省和思考,就会变得像机器。
2.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
如果某种职业依赖于特定的技术,就容易被技术取代,比如打字员、修图师
“跨域”人才具有显著优势:‘跨域”人是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学习其他领域的思考方式的人才。
3.不作恶
作者引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关于超人,末人的内容。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
“什么是爱?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渴望?什么是星星?”——末人发问,眼睛一眨一眨。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技术进步必然会把一部分人推上超人的位置,一点微小的改变,也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此次疫情就恰恰说明了这种情况。在特定时刻,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恰巧处在那个位置的人能够拥有做出决定的勇气与智慧。
技术型社会越来越需要这类决策者。我们今天已经拥有为数十亿人提供粮食的能力,但也拥有毁灭数十亿人的生命,以及掌握数十亿人的数据、操控其生活与思想的能力。谷歌把“不作恶”(Don’t be evil)当作座右铭,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认识到自己一旦作恶,就有能力对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作者以“汇流”的思想告诉我们,技术和文明是相互塑造的,一直动态发展的。如果我们能从技术的河床和文明的河床找到“汇流”点,只需要随波逐流,就能创造非凡……
“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什么样的方向,答案就在于我们每个人。”
什么是自由?人,不论是超人还是末人,不论是那10%还是90%,都应对自然与未来保有敬畏之心。
技术总是日新月异,社会总是大同小异,用未来创新的眼光看技术,用历史学习的态度看社会,路漫漫其修远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