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成长励志想法
关于“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合作重要品质”的思考

关于“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合作重要品质”的思考

作者: 星火燎原高实幼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23:26 被阅读0次

    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一个懂得合作的幼儿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与同伴友好相处,保障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策略,有利于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

    最近班级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声音。图书角中“老师,xxx不给我们分享那本书,他不让我们看”小医院里因为谁为病人扎绷带而吵闹“老师,我爸爸说医院里是医生给病人扎绷带的,不是护士!”搭建区里“老师,xxx搞破坏,把我们搭的弄倒了······”娃娃家中活动结束时“老师,某某某没有收拾玩具就走了”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纷争与告状的行为,其实都蕴含孩子们社会习性发展中如何处理矛盾、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或合作的问题。

    首先要谈“合作”必须先明白其含义。庞丽娟等人认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的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包括语言与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最终也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合作是自身的需要,自愿的行为。也就是说要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即共同完成目标的愿望,而不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小朋友之间要学会合作。”这样这种“跳跃式”的、即时性的行为目标,缺乏思考的指导,难于持续、有效。可以说是以命令在压制幼儿,以教师的威严在震慑幼儿。幼儿活动区游戏中幼儿出现争执的现象是常有的、不足为奇的,教师应当发现活动中的幼儿合作学习与发展重要契机,将合作学习纳入教育计划中,通过用心设计、创设情景,精心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使合作目标在实施中实现,促进合作行为的学习与发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根据帕顿游戏分类(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来看),合作行为发生在合作游戏阶段,大致出现在5-6岁。虽然合作出现在大班阶段,但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到了大班就自然会了,或者说到了大班教师再引导合作就可以。合作行为的出现,在大班之前也是去自我中心,亲社会行为的点滴铺垫。《指南》在“3-4 岁”阶段提出了“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4-5 岁”阶段提出了“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 、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5-6岁”阶段提出了“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教师要根据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对幼儿合作行为的体现出渐进性的指导。只有重视和关注“小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才能使“大年龄”阶段的合作学习与发展得到顺利推进。

    根据最近幼儿在活动区,总结几点可以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经验。

    1、教会幼儿学会计划和分工。

    如班级“消防局”中,有一次消防员出警到娃娃家灭火,到了娃娃家之后,根据情境消防员需要破门而入,但是消防员忘记拿斧头,又回去重新拿,之后灭火缺水,消防员又回去拿灭火器。再出发之前消防员就各自在干各自的事情,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连续的情节,只是在摆弄消防器械。因此活动讲评的时候,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忘记拿东西这件事情说明什么?没有计划性,如何才能有计划性呢?写计划表,每天需要干什么事情,如没有火情的时候,第一件事整理好紧急情况是所需要的衣服、器具(消防栓、水袋、灭火器、面罩、斧头等)第二件事锻炼(仰卧起坐10个、俯卧撑10个、跳圈10次等) ,第三件事练习有人来参观时的介绍。这样幼儿在因为灭火这一共同的职责进行不同的分工和合作。如谁负责整理衣服,谁负责整理灭火器具,谁负责开车,这样不慌不乱,仰卧起坐孩间配合锻炼。如,小医院中,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分别是干什么的?谁负责打针,谁负责开药,谁负责照顾病人。通过书籍和医生家长进课堂来和幼儿共同学习,引导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因此,启发我可以积极利用某些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玩或任务的区域,并在活动之前引导幼儿思考:“怎么做,才能使任务完成得更好”,即引导幼儿先有个通盘计划,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合作;任务完成之后,让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刚才大家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从中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并逐渐地从无意识合作走向有意识的合作;从教师指导下的合作走向自行展开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

    2、引导幼儿产生同理心,产生情感共鸣

    有的小朋友,总是想玩一个活动区,或者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从而与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如搭建区有的孩子用了别人拿来的积木或者将别人搭的东西给弄坏了。这时就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一直玩这个区,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机会玩了,想想如果其他小朋友一直玩这个区不让你来玩,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你搭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毁掉了你感觉怎么样?在引导幼儿认识行为后果及他人的情感变化和具体情境中当事人的情绪感受。从而促使幼儿发出亲社会行为,促使幼儿更近一步的发展,为日后的合作行为的出现做铺垫。

    3、及时表扬巩固

    幼儿的合作行为并非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它的形成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渐进过程。不难看到幼儿游戏结束时,各区域的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将玩具材料收好、放好。此时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但他们都明白本区域当前共同的任务是什么,各自应该怎么做。幼儿从无意识的合作转向有意识的合作,需要教师抓住一切可以引发合作的契机并给予指导、点拨,并在长此以往的关注和指导下,使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品质。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指导中合作行为的指导渗透其中。 如,每次先吃完加餐的孩子会去帮忙搬被子(互相帮忙搬),然后铺自己的被子。有些幼儿吃饭特别慢,总是别人帮助他干,从来没有自己动手过。后来发现每次都是那么几个小朋友在积极的帮忙。教师可以及时表扬,“表扬xxx小朋友不仅自己抱被子、铺被子还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表扬xxx和xxx小朋友,会合作自己抱不动的被子就一起抬过来。”如户外活动中搬玩具器械,有的小朋友搬不动时不想搬时,表扬我们班的大力士们,会合作,一起搬这么沉的玩具,加油!”

    4、创设情境让幼儿一起。

    《指南》指出“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与同伴一起克服。”“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合作产生于情境,也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出现,比如搭建区,如果幼儿是联合游戏的状态,那么,只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将所有幼儿的搭建连结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有的孩子搭建医院,有的孩子在搭建游乐场,教师只需在医院和游乐场之间建立联系,就很有可能将联合行为发展为合作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合作重要品质”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yp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