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在看摩西奶奶的书——《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看到第4章,怀着好奇百度了一下摩西奶奶的画,看到了这一副画。
农场生活思绪一下子拉到了小学,当时我是颇有绘画”天赋“的。曾祖母给我买了一块手绢,上面印着弹吉他的猫,我可以绘声绘色的临摹下来。当时受到了夸奖,喜不自禁。
后来是什么原因放下画笔?
大概是小学2年级,有次绘画比赛,我清楚记得那个一起参赛同学的名字,蔡小凤,主题大概是“爷爷奶奶的理想生活”之类的,我当时的大脑根本没有库存,什么都画不出来。
然而我清楚的记得,她的纸上很快就出现了一个花白头发戴着老花眼镜的老奶奶,还有牵着狗溜弯的爷爷,背景是山和树,近处还有鹅卵石和小河,多么丰富的内容,丰富的让我嫉妒。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在那个年少能量弱的年代,我感觉我简直就是一颗浮萍,又或者只适合当一颗尘埃,还有什么脸称自己会画画呢?然后就再没怎么画过。
是我亲手杀死了我的“天赋”。
再一次的绘画“天赋”觉醒是初中的时候,当时帮班里出黑板报,临摹父亲的手笔画了2支竹子,被语文老师赞扬了。我清楚的记得,他走上讲台,食指轻抚镜框,盯着后面的板报,问我们:“那个竹子是谁画的?非常好看!”
大概如是,绿色粉笔更逼真那个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青春期的赞扬是会铭记一生的,我也因此对语文保持热爱。
但我还是没有在这之后强化这个”天赋“。直到我现在为人母,乐此不彼给孩子做手工,临摹了一组”葫芦娃“,发到朋友圈,被一群朋友点赞,也许大家只是客气一下,但是我心里还是开心的,谁不想得到肯定呢?
照猫画虎献丑了在家里坐着跟先生泡茶的时候,环顾四周,我总结了一下,我们家还是颇具艺术气息的:我们有吉他,电子琴,颜料笔,电子画板,这些工具诉说着我们的兴趣,我们热爱音乐,热爱绘画。
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在嘈杂的社会中能有一隅安静的角落,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保持自己的热爱,丰富自己的生活。
“天赋”这种东西,有是最好,没有也没什么,有的话就尽量去强化,达到术业有专攻,否则就会“泯然众人矣”。
兴趣爱好是要有的,没有的话,现在培养一个,一切都还来得及。摩西奶奶76岁才拿起画笔,80岁就办了个人画展。也许我们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先定它一个小目标,培养和拓展一个兴趣爱好。
既然认准了一条道路,何必要去打听要走多久?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网友评论